金剛經寫禪的第29課,《金剛經》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29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29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這支香-金剛經寫禪的第29課,我們繼續談《金剛經》〈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淨心行善分〉重點:淨心、行善

這一分名為〈淨心行善分〉,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淨心,一個是行善。

淨心 – 清淨心
清 – 清澈、清楚、明白。
淨 – 乾淨,沒有煩惱。

淨心,就是清淨心。清,是清澈、清楚、明白。淨,是乾淨、清潔,沒有煩惱。

真正的清淨 – 沒有煩惱的狀態
心的本體是本自清淨

什麼是真正的清淨呢?沒有煩惱的狀態。修行,不外乎就是求得清淨之心。清淨在哪裡?學佛之後,我們就明白,心的本體是本自清淨。

佛 – 最清淨的境界
佛 –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法」 – 心法

什麼是最徹底的清淨呢?佛,就是最清淨的境界。怎樣才是佛呢?「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八個字,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人本具平等之性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此分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與第十七分所言:「此法無實無虛」,同為闡發人人本具的平等之性。

法身實相 – 法性平等,無有差別。
上與十方三世諸佛「平」,下與九界一切眾生「等」。

佛陀於前分說「無有少法可得」之理,此理甚深玄妙,恐怕有人心生怖畏而起斷滅之見,因此在此分,佛陀在明示法身實相之妙理,上與十方三世諸佛「平」,下與九界一切眾生「等」。法性平等,沒有差別,沒有凡夫、佛的差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境,不論畜生道、修羅道、天道,乃至於聲聞、緣覺、菩薩,人有男、女、老、幼,各個心境都不同。

如來之境,佛佛道同:一真法界、實相、無上菩提、常寂光淨土

然而到達最高的境界:如來之境,就是佛佛道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道理。

「是法」,指的是心法。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的這念心,是平等、沒有差別的。契悟這念心,無論男、女、僧、俗,一切賢聖,都是平等無差別。在佛法中,這個心境稱為一真法界,實相,無上菩提,淨土宗稱為常寂光淨土。

《圓覺經․文殊菩薩章》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圓覺經》裡談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成就如來,成就佛道,不是從果上求來的,而是在因當中努力所成就。大眾聽法的這念心,就是因,人人都有佛性,這就是平等法界。

真正悟到這念心,才能入平等法界;沒有悟到這念心,所見、所聞、所知,乃至於受、想、行、識,就是眾生的分別法界。

《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
【肇法師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減下。在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無上菩提。

【黃蘗禪師云】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恆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

僧肇法師曾經說:「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減下,在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無上菩提。」

黃蘗禪師言:「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
作此解者,歷恆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

佛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八個字,演繹闡述此真如之理。就像真金、寶珠,眾生與諸佛,人人無欠無缺,只是眾生被無明煩惱所障蔽,猶如寶鏡蒙塵,不得出頭放光。

平等這兩個字,乃是三世諸佛出世之本懷,也是金剛經的眼目,所以這一句經文,是如來畫龍點睛,要我們不再困於淺灘而直下承擔。若不能直下承擔,就會隨著一方水土而產生差別之相。

金剛經寫禪的第29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9課,《金剛經》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見輝法師開示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妄念 ==> 差異、比較、對待 ==> 不平等 ==> 煩惱

《大乘起信論》卷一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起信論》裡面講:「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有了差異,就有比較,就有對待。有了差異、比較、對待,世間的所有不平等於焉產生,煩惱也就隨之而來。

明白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這個觀念,來觀察你身邊的因緣,你就會明白,原來過去是自尋煩惱,所有煩惱的根源,來自於自己不能夠,安住在這個平等法界。

譬如說我覺得這個人是好人。為什麼你覺得他是好人?其實不是因為他真的很好,是從你的解讀,從你的價值觀。他對我好,所以叫做好人,我喜歡他,所以他是好人。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歡、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你就會覺得處處都不順眼。

在現在的社會,大家彼此見面,很容易因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習慣,共事之時,難免就會有意見,有分別、有對立、有衝突。現在來修菩薩行,了解平等之理,就要開始從這一些關係當中解套。

冤親平等 –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在佛經裡面講到冤親平等,就是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什麼是舊惡?過去某個人跟我過不去,就始終把這個人放在心裡,無論是修行或者是在做事,心中始終有一個結存在,這就是障礙。

有些人不但放不下,還要藉種種機會來報復而造了惡業,所以我們心量要廣大,要先放下自己內心當中,過去的這些恩怨情仇。

不憎惡人,其實是練習自己的心,可以平等的看待一切眾生,即使世界上罪大惡極之人,我們也不要恨他。

一般人嫉惡如仇,認為有善必賞、有惡必罰,是正義、是世間的真理;但是要修菩薩行,面對惡人,你要先不憎惡他,而發起希望引導壞人變成好人的願心,如同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這樣的心量。

事實上,世界上哪一個是好人,哪一個是壞人呢?你如何分辨?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是好人,其實心裡面充滿貪、瞋、癡、忌妒、仇恨;有些人的言辭、行動不修邊幅,但是心中很善良、很光明。

究竟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善與惡就很難定論,它不是絕對的,是依據不同的時空背景,而產生的因緣法則。

佛法超越因緣,而觀察到眾生的本體,沒有悟到清淨自性的所有眾生,無一例外的都隨著自己的妄念,而產生差別之相。既然是「妄」,這些差別、善惡、美醜、好壞、高下,也只是一時的因緣法,所呈現出來的假相。

如何進入平等法界 –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起信論》卷一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所以《起信論》就講,我們怎麼樣能夠進入平等法界呢?「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這也就是《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的精髓。

離言真如
契入真如實相之境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如果能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則契入真如實相之境,那一切的煩惱、一切的妄念,自然不破而破。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陀講:「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佛陀的境界。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
壽州智通禪師者,安豐人也。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拜六祖,求解其義。

祖曰: 「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金剛經一針見血的打破吾人狹小下劣、妄想執著的心牆,而彰顯自性三身四智,原來是遍滿恆河沙數世界的。

佛本生故事【割肉餵鷹】- 布施波羅蜜圓滿之相
布施波羅蜜圓滿之相 – 以清淨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諸法平等的心行布施。

《六度集經.卷第一(二)》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號薩波達。布施眾生恣其所索。愍濟厄難常有悲愴。

在久遠劫前,有一位護念眾生,慈悲為懷的薩波達國王。平時國王廣行布施善法,凡是百姓有所需求,總是能夠體察民情,細心傾聽,應願供給,從不吝惜。

有一天,帝釋天王的天壽即將終了,心中愁悶不樂。所有的天龍鬼神相繼詢問:「天王,您為什麼如此面帶愁容呢?」

帝釋天回答:「我的生命將盡,死亡的徵兆已經出現,如今佛法已經沒落,恐怕再也沒有仁慈的大菩薩住世,我不知往後將歸向何處,所以心中發愁。」

諸天鬼神說:「在人世間有一位薩波達王,平日廣修菩薩的道法,持戒完滿,德行高遠,此名眾生不久之後就會成佛。您若是歸投於他,必能長養法身,斷諸疑慮。」

帝釋天王為了試探薩波達王,因此命令守護邊境的毗首羯磨天王,告訴他:「今天本王想要測試薩波達王,是否真的慈悲為懷,憫念眾生,是不是一位如實修行菩薩道的行者,我們來上演一齣戲。」

釋即化為鷹。邊王化為鴿。鴿疾飛趣于王足下。恐怖而云。大王哀我。吾命窮矣。王曰。莫恐莫恐吾今活汝。

毗首羯磨便化作一隻鴿,帝釋天王變成老鷹,兇猛的緊跟在鴿子後方窮追不捨。鴿子一路驚慌竄逃,飛到薩波達王座前,一見到薩波達王,急忙鑽進國王的腋下,上氣不接下氣哀求薩波達王保護牠的小命。

鷹尋後至。向王說曰。吾鴿爾來。鴿是吾食。願王相還。

同時間,緊追在後的大鷹也來到殿前,看到就快到手的鴿子,被薩波達王保護在衣袖之下,便目露凶光的說:「我數日來飢餓難忍,已經沒有耐心了,你身邊那隻鴿子是我追來的美食,速速歸還給我。」

王曰。鴿來以命相歸。已受其歸。吾言守信終始無違。爾苟得肉吾自足爾令重百倍。

薩波達王見狀,緩緩的回答:「我曾經發願要救度一切眾生,善護一切眾生,怎麼可以歸給你,讓你殺害生命,來祭拜你的五臟六腑呢?」

鷹曰。吾唯欲鴿不用餘肉。希王當相惠而奪吾食乎。

大鷹不甘示弱,反唇相譏:「國王,您說要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今天如果你斷絕了我的食物,我同樣也活不下去,難道我就不是眾生之一嗎?」

王曰。已受彼歸信重天地。何心違之乎。當以何物令汝置鴿歡喜去矣。

薩波達王於是語帶慈祥的詢問大鷹:「只要能吃飽就好嗎?那麼如果你能夠放過鴿子一命,我用同等的肉,來滿足你的需求好嗎?」薩波達王立刻拿刀而出,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交給老鷹用來交換鴿子的性命。

鷹曰。若王慈惠必濟眾生者。割王肌肉令與鴿等。吾欣而受之。

老鷹說:「國王,您應該平等的對待眾生,我雖然是畜生道,於理也不應該偏頗;但是,您若是想要用肉來換取鴿子的生命,那麼是否應該用秤子秤秤看,兩者之間的重量有沒有相等?」

王曰。大善。即自割髀肉秤之令與鴿重等。鴿踰自重自割如斯。身肉都盡未與重等。

於是薩波達王便叫旁人拿秤子來,把鴿子放在一端,割下自己的肉,放在另外一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任憑薩波達王割下多少身上的肉,直到身上的肉都快要割盡,仍然無法等同在秤子另外一端鴿子的重量。

王以慈忍心願鴿活。又命近臣曰。爾疾殺我秤髓令與鴿重等。吾奉諸佛受正真之重戒。濟眾生之危厄。雖有眾邪之惱。猶若微風。焉能動太山乎。

此時,薩波達王使盡力氣踉蹌的站起身來,以全身爬上秤盤來換取鴿子,秤子平衡了。

在這一瞬間,薩波達王悟到生命是平等的,不論你是弱小的鴿子、或者是高貴的國王,所有的眾生都是平等的。

鷹照王懷守道不移慈惠難齊。各復本身。帝釋邊王稽首于地。
老鷹在此時,見到薩波達王為了救一隻鴿子,寧願將自己的性命捨棄,深受感動,便與鴿子變回原形,匍匐在地,頂禮於王。

此時天地震動,大海揚起波濤,枯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天降下香水雨及香花瓣,天神、天女目睹這幕捨身救生的善行,都共同贊嘆:「是真菩薩,必早成佛。」

這個故事就是佛陀修布施波羅蜜圓滿之相。薩波達王在布施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諸法平等,才能讓布施之行達到究竟圓滿,這樣的心境,叫做清淨心。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很多人以為要保持清淨心,就是無所作為,無所作為,就可以免除一切的煩惱,因此學了佛之後,變得比較消極,甚至於放棄種種的追求,以為這個就是清淨,無欲無求就是清淨。但是《金剛經》裡,佛陀進一步開示第二個重點,就是行善。

善 – 世間善、出世間善

什麼叫做行善呢?善,有世間善,有出世間善。一般我們認為世間的善法,積功累德,不過還是像梁武帝一樣,是人天有漏之功德。

修因無住 – 修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
事法界 – 「修一切善」
理法界 –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理事無礙 – 平等法界

但是我們讀了《金剛經》之後,佛陀在這裡特別講:「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表示成佛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放下。

佛陀在這裡說,要成佛,必須要「修一切善」,包括所有的善心、善行、善言。當我們體會到清淨心就是平等法界,遠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時候,由事法界歸於理法界,理與事達到無礙,這個無礙的境界,就是平等法界。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然後依著這個無礙,再依體起用,叫做“修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為什麼?因為佛陀講:「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無礙 – 沒有妄念,隨緣盡份安住在每一個當下。

我們就可以知道,究竟圓滿的佛之境是無礙,而不是做或不做。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佛陀的心始終都是安然、自在、平等,沒有妄念的,隨緣盡份安住在每一個當下。

如何契悟平等法界
返照聞性 –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解六結 – 動、靜、根、覺、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在《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說了他自己所修的法門。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最後「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他證得寂滅之境。在寂滅的這個境界當中,忽然超越世間、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他得到兩種殊勝的功德:
第一,「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這是菩薩的慈與佛達到了平等。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菩薩的悲和眾生相通。
原來觀世音菩薩的慈與佛平等,觀世音菩薩的悲與眾生平等,表示當我們的心達到寂滅的境界,契悟平等法界,這個世間就沒有佛與眾生的差別,都是平等無二的。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從此,菩薩的自在達到最圓滿的境界,可以變化「三十二應身」而入諸國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

所謂「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我們常常看到觀世音菩薩有千隻手、有千隻眼,當我們修善修到最高境界的時候,就像觀世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可以讓心產生最大的效用,這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何成佛 –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所以要怎麼成佛呢?就從「修一切善」開始。當我以慈悲的心,面對每天遇到的人、事、物,我願意平等的去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個人,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那麼不管你在做多麼偉大的事,或者是做多麼卑微之事,你都在圓滿你的成佛之道。

佛陀捨身飼虎、割肉餵鷹,就是因為體悟到,眾生平等的平等法界,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這種心境,來供養一切大眾,自然不管修什麼法,都會圓滿。

就像我們來到道場,我們來寫經,除了寫經之外,我們要開辦這個寫經班,就會有很多護班的事務發生。有人負責報到,有人負責清潔,有人負責準備食物,有人負責招呼。

寫完經,結束課程之後,如果大家不分彼此,團結的來協助善後的工作,不論你是什麼身分,都挽起袖子來擦地板、掃廁所,那麼這個法界,這一個寫經的功德,叫做圓滿。

以前有一個教授,他到道場當中要來出坡,結果常住就把他分配去澆樹。他一邊澆樹就一邊起煩惱,心裡面想,我是堂堂的名博士,擁有這麼高的學術地位,有這麼多的學生,我來道場發心,竟然教我做這個苦工,真是情何以堪。

我們想想,如果你要來發心,在道場當中挑三揀四,總是挑工作做,那麼你在道場所修的功德,就會被你的煩惱心、分別心,減損效益。

事事無礙 – 以歡喜心,「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來行一切善。

在道場中做任何一件事情,乃至於一舉手、一低頭,皆已成佛道。如果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來行一切善,都是無上的佛法,都是無上的成佛之道。

明白這個道理,你不管做什麼,都歡歡喜喜;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管做什麼,都心生障礙,這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如果這樣的落實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金剛經是拿來做的,而不是拿來說的。

平常心是道

所以要了解,寫經寫到心裡,讀經也要讀到心裡,依著自己的清淨心,實踐般若的實相之理,就會如佛陀一樣,每天「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悠遊自在行走於人間,最後達到此生的圓滿與莊嚴。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29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28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寫禪的第29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9課,《金剛經》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