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24堂課,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24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24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這一支香金剛經寫禪的第24堂課,我們繼續談金剛經》第十八分〈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凡聖體同

這一分名為〈一體同觀分〉,所謂的一體,就是凡聖體同。一切眾生都是同體、共生,表達了這一個道理,我們就能夠了解、通達一切世間的實相。

〈一體同觀分〉重點

五眼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在這一分當中,有幾個重點:第一、是五眼,第二、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五眼(智慧的層次) –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所謂的五眼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陀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呢?

五眼照異體還同 <==> 一體同觀

《五眼偈》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我們首先來認識什麼是五眼,代表的是一種智慧,隨著智慧的高低,會有五種不同的層次。在《五眼偈》裡面談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這裡談到,從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這五種層次能照的功能,所照的範圍與境界有所不同,但是是相同,就回應到《金剛經》這裡,所談到的一體同觀。如果能夠通達這個道理,就能啟發本具的、潛在的功能。

第一、「肉眼礙非通」 – 因業力、執著而不同

我們先了解,五眼的差別是什麼。

第一、「肉眼礙非通」肉眼就是父母所生之眼,肉眼能夠看到色塵的世界。任何人都有眼睛,每一雙眼睛所看的境界,都有所不同。

有的人是遠視,有人是近視,有人是散光、色盲,人的肉眼看到的世界,和狗看到的世界,或者是夜行性動物所看到的,都有所不同。

這些不同,表示眾生的肉眼,隨著不同的業力而有差別;除了這個之外,也隨著每一個人的執著,我們會有所謂的偏見。

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因為我們懷著愛慕的心、有情的心,來看待我喜歡的人,所有的行為,都被我們的偏見所美化,一旦不喜歡這個人,縱使他還是一樣,我們的心也有不同的分別。

不管是物質世界的觀察,或者是你自己心理狀態的觀察,肉眼都是有障礙的,這是隨著每一個人的身體結構,業力的不同,而產生的差別相。

第二、「天眼通非礙」

由果報而得

修戒、定、慧而成就

第二種是天眼。我們普通人很少有人有天眼,所謂的天眼,就是可以超越現在所見的世界。

《五眼偈》:「天眼通非礙。」傳統的千里眼,就是可以看得非常遠。另外天眼通,還能夠預見未來,或者是看到,除了人的肉眼所見的世界之外的訊息。

譬如說有的人會看到鬼,有人會看到天,有的人會看到光,有人會看到不同的景象。天眼有兩種管道:

第一種是果報而得。由於多生累劫的禪定,或者是善法,這一生的天眼果報是與生俱來,自然就有這種能力。

所謂天眼通,另外一種是修來的,因為修戒、定、慧而成就。

天眼不是另外長出一個功能,而是排除肉眼的障礙而能夠通達,善業所感,或者是定力所得。但是天眼畢竟還只是在三界內的眼。

第三、「慧眼了真空」 – 從假入空羅漢之智慧。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從聞、思、修而來

再進一步,就是第三種、慧眼。所謂的慧眼,就是智慧之眼,是由於戒、定、慧的功德力,而產生的智慧。這個智慧可以破除業力,是羅漢之眼,聖人之眼。

智慧從哪裡來?

第一、從定力而來,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第二、是從聞、思、修而來。聽聞佛法,觀察思維,起正觀。

《五眼偈》裡面講到的慧眼,叫做「慧眼了真空」。能夠認識到空性的道理,因緣和合緣起性空,那麼就可以破除六道輪迴的假相。

很多人聽經聞法,甚至於研究佛法,道理上講得通,但是遇到事還轉不過來,這就是智慧的力量不夠,也沒有辦法成道證果。慧眼能夠了真空,是羅漢能夠成道證果的智慧。

第四、「法眼能觀俗」 – 菩薩從空出假的俗諦智慧。

再來,第四個叫做法眼法眼能觀俗」慧眼觀空,能夠認識空性的道理;但是法眼能夠從空出假,觀察這個世間的一切假有。凡聖體同,可是心生十法界,有十法界的不同的因果妙用。

法眼 – 真空生妙有,應機說法。

法眼菩薩之眼,菩薩要廣度一切眾生,除了了達空性的道理,不執著之外,還要從真空當中生起妙用,知道每一個人都不同,可以應機施教,應機說法。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所以觀世音菩薩有了這個法眼的智慧,他就可以千百億化身。我們有一句俗話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就是他要度人的時候,他就用人的語言邏輯,人的思惟模式來對應;當他面對鬼道的眾生,他也能夠應鬼道的根性機宜,度化鬼道的眾生。

眾生隨著不同的屬性與業報,有不同的障礙,菩薩的法眼,就能夠通達不同形形色色的眾生,而給予不同的法門,所以「法眼能觀俗」,這是從空出假俗諦的智慧。

第五、「佛眼如千日」

最後一個是佛眼「佛眼如千日」,就像一千個太陽,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達到佛的智慧,就無所不照,無所不見。普照大地,佛光普照,所有的眾生,都得到佛陀的慈悲與智慧,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圓滿的境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五眼偈》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佛陀問須菩提:如來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來具足這五眼,雖然五眼的功能,智慧的層次有所不同,可是「照異體還同」

金剛經寫禪的第24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4堂課,《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見輝法師開示

凡聖體同,要發心成佛。

佛陀與眾生在智慧的展現,神通妙用有所不同,可是佛陀跟眾生心的本體是相同,沒有差別,所以在這裡談到「一體同觀」

既然如此,如來有肉眼,我們也有肉眼;如來有佛眼,我們應該有佛眼,所以修行學佛,觀察到佛陀的圓滿,以及他的智慧,我們就要發心要成佛,發心跟佛陀沒有差別。

這個世間,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佛陀跟我們一樣,也是多生累劫的修行。我們是佛陀的過去,我們是佛陀的因,眾生是未成的佛,佛是圓滿的眾生。

知道了這個五眼的觀念,我們應該起慚愧心,但是也要起學習的發心,佛陀也是如此的精進,而修得智慧的圓滿,得到五眼的功德。

恒河沙數的恒河沙佛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接下來,佛陀又再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所以佛陀在這邊談到恒河沙。恒河中的沙是無量無邊,如恒河中所有沙多的恒河,這麼多條的恒河,這些恒河中的恒河沙,如此多的數量的世界,這個世界的量真的是甚多。

無量數眾生心,如來悉知。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陀為什麼在這邊在算沙呢?因為佛陀接下來,要來告訴須菩提,如來的智慧,可以到多麼廣博的程度呢?就是像這麼多的數量的世界中的眾生心,如來都能夠了知,能夠了達。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議。

凡夫肉眼 – 由於我執、我見,無法了解自己及別人。

一個人你在生命當中,要認識到另外一個人,縱使朝夕相處,你都不一定能夠了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同一個屋簷下,共處一輩子,還不一定真的能夠了解對方;甚至很多人,也從來沒有真實的認識過自己。

所以有些人常常會感嘆:心事誰人知。普天之下有誰,能夠了解自己呢?可是我們想想看,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我們自己也從來沒有試圖,也從來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過別人。

這一些都是因為,眾生只局限在肉眼,智慧未開,所以看什麼事情,都帶著我執、我見,什麼都看不到,什麼都看不清,戴著有色的眼光,戴著我見的偏執,來觀看這個世間,所以從來沒有辦法認識真相。

佛眼究竟無我,了知眾生心。

佛陀從前面講到究竟無我,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他的智慧,可以啟發到如佛眼一般的高度。這樣的佛眼,對於所有的眾生,而且不只是這一個世界的眾生,是對於恒河沙數的,恒河沙數的世界裡面的眾生,每一個眾生的心,他都能夠了知。如來的智慧,真的是不可思議。

《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

如佛在祗桓外林中,樹下坐有一婆羅門,來到佛所問佛:此林有幾許葉?佛即便答有若干數。

以前有一個外道,想要考如來的智慧,他就問佛陀:這一棵樹上有多少樹葉?佛陀就跟他講了一個數。

婆羅門心疑,誰證知者。婆羅門去至一樹邊,取少樹葉藏,還問佛定有幾葉?

這個外道不相信,你怎麼有可能會知道這些數字呢?偷偷的從樹上,摘了兩片樹葉藏在手心,又再問佛陀:佛陀,現在這一棵樹上有多少樹葉?

佛即答云,少若干葉,如其所取語之。

佛陀又講一個數,果然就是扣掉,外道手心那兩片葉子。

佛陀具足一切智,通達無量無邊眾生的心。

佛陀的智慧,是要做什麼用呢?因為佛陀發願,廣度一切眾生。如果要度一個人,度一個眾生,你不能夠了解他的心,你怎麼度他呢?你怎麼能夠解他的心結呢?你怎麼能夠幫助他走出痛苦,走出他的煩惱呢?所以佛陀他因為累生累劫,廣度無量的眾生,他具足一切智的智慧,通達無量無邊眾生的心。

有時候我們渴望讓人知道,又害怕讓人知道自己的心裡話,因為自己的心如果打開,那別人對自己有想法、有看法、有偏見,你把心裡的秘密告訴別人,告訴你最信任的那個人,如果他出賣你,你怎麼辦呢?

所以有些事,我們是沒有辦法告訴別人,也沒有辦法去化解的時候,你來學習佛法,你可以百分之百的相信佛陀。佛陀不但能夠了解眾生的心,而且他可以化解眾生的煩惱。

「佛說一切法,為治眾生心,若無眾生心,何用一切法。」

佛法它是適應各種不同的眾生的根性,依據不同的眾生心,而提出解套的方法,所以最終的目的,是要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來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心。「佛說一切法,為治眾生心,若無眾生心,何用一切法。」可是眾生,因為被自己的心所障礙,被自己的執著所障礙,所以在苦當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走出來。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如來了知眾生心是緣生緣滅,不是真心。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接下來,佛陀又再告訴須菩提,他說:為什麼如來可以了解、通達一切眾生心呢?因為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妄心 – 色、受、想、行、識所造成

真心妄心。我們一般所謂的受、想、行、識,其實是一個妄心,因為某一種因緣,某一種過去,某一種過往,某一種經歷,某一種境界,而產生的心的狀態。

心的感受,不管是情緒想法,或者是記憶,這些是狹隘,而且是一段一段拼湊起來的,一個生命的印記,這些印記是真的嗎?

順境的時候得意洋洋,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一旦失去這些光環,這些順利,我們的心就會產生失落。所以得的時候,要知道它不是真實的心;失的時候也不要懊惱沮喪,它也不是真實的心。

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皆是因緣生滅之假相。

你快樂也好悲傷也好,這些都是一個因緣,這個一段一段的生命經驗,或者是快樂,或者是悲傷,不管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些都像水上的風,吹了之後,平靜的水面,產生一波一波的水波,這個水波,它一旦風平浪靜,就會恢復原狀。

它也沒有波,波就是水,水就可以起波,但是如果你不清楚,原來這是一個假相,一個因緣法,因緣生滅之法,你在得意的時候,就會沉浸在得意的境界;你在失意的時候,也會因為這一種失落,這種痛苦,而成為永遠的傷痛,走不出來。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所以佛陀講:為什麼一切心皆為非心呢?因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 – 過去是生滅的因緣,是虛妄不真實的。

過去是什麼?每個人都有過去,如果甲跟乙兩個人昨天吵架,吵完架之後,各自訴苦各自表述,如果你是甲的朋友,你聽到的都是甲的對乙的錯;如果你是乙的朋友,你聽到的又是乙的對甲的錯。

同樣的一件事情,從甲的看法,從乙的看法,各自不同,到底誰對誰錯?因為沒有絕對的對錯,所以這件事情是虛妄的。可是人的記憶,他只記得他自己願意記得的事情,他只記得,他自己的角度。所以一旦事過境遷,我們在回憶起同樣一段過往,這個過往究竟真實的相貌是如何,已經無法還原。

所以這個「過去心不可得」,是因為過去是一個生滅的因緣。因緣無常,這個無常一發生,你也沒有辦法回到過去,縱使再回到相似的過去的情景,也不是真實的過去,因為這一個世間的每一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去是了不可得。

過去、現在、未來,皆了不可得。

《大智度論》卷第一

「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若過去不過去,則無過去相。未來時亦如是。以是故,時法不實。」

所以《大智度論》裡面講:「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若過去不過去,則無過去相。」過去如果會過去,你是沒有辦法去得到一個過去,所以這叫做破過去相,因為過去一直在過去;但是如果過去不過去的話,就沒有過去相了。這個邏輯來觀察,的確過去是了不可得。同樣的現在也是,未來也是。

我們常常說,計畫趕不上變化。為什麼?因為你怎麼樣去計算,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明天也不會如你自己所期待的發生了。我們要跟朋友見面,你大概知道他會講什麼話,可是實際上,也許他已經不一樣。

所以很多人他過去受了傷,他在傷痛當中走不出來,其實他不是困在過去,而是對於過去的執念,過去的記憶。

心理學家講:你要怎麼樣來走出過去呢?心理學家建議,我們要走出悲傷的過去,傷痛的記憶,可以用四種方法:第一、運動,第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有力的社會支持。譬如說你參加公益團體,參加助人的團體,或者是參加一個社團的活動,得到社會的支持。第四、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

這些方法看似有用,但是如果你執著過去是真實的,那麼過去的傷痛也是真實,對於真實的認知,你如何能夠化解呢?如果仇恨也是真實,那你怎麼樣放下仇恨呢?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所以最徹底的方法,還是《金剛經》裡面所提到的,你要能夠徹底的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唯有這種大智慧,你知道這些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你才能夠徹底的治療,你內心的傷痛,因為傷痛也是不真實的。

我們要知道,佛陀在解眾生的心結,就是讓眾生,有了這種觀察的智慧。我們來學《金剛經》,一定要明白這一段非常殊勝的教理,它可以徹底的療癒,我們的所有的痛苦,療癒所有的傷痛。

起正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徹底徹見實相

而不是暫時的慰藉,念念經讓你忘記、放空。不是,要起正觀,來觀察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徹底的擺脫虛妄心的困擾,徹底的徹見實相

我們學習《金剛經》,要藉由經典來明白自心。如果我們今天讀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要在生活中,回頭看看自己的過往,有沒有過不去,走不出來的事情,有沒有過不去的過去,這過去把我牽絆了,會影響到現在的生活。

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被自己的前塵往事所影響,能夠真正的知道過去心不可得,你就可以有一個全新的生活。

未來呢?很多人說:師父,我現在先忙完,我以後一定會好好的來學習。這些都是未來的期待,從來沒有期待到的未來,只有錯過再錯過。

我們一生又一生,不斷的與佛,與佛法相遇,又不斷的錯過佛陀。每一次在當下最殊勝的得度因緣,這個開悟的最佳時機,我們卻因為自己的過去心、未來心,而沒有辦法好好的活在當下,承擔當下,全然獨一無二的自己。

用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來寫經

所以好好的寫經,把過去心、未來心,以及現在心都放下,用這一念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直下承擔,當下無念、無雜,沒有妄想,沒有分別的,就這麼的寫經。

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過生活,可以提升智慧。

寫經的當下,沒有其他的念頭,離開寫經的這一堂課,我們依然如是如是的繼續,過著《金剛經》的生活。我們的心,就會開始從肉眼提升到慧眼,乃自於到最後成就一切智,圓滿佛眼的功德。時間不多,我們繼續寫經。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24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寫禪的第24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4堂課,《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