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5堂課,善現啓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金剛經寫禪的第5堂課
目錄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往?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經文結構:

  • 修行從入手
  • 如何安心,如何降伏其心
  • 如來最初的發心 – 護念大衆
  • 回歸自性
  •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 要怎麼研究佛經

我們要怎麼去研究佛經?如果用我們自己的經驗,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矛盾的經典,處處都不合邏輯,但是佛陀講的佛經到底在講什麼,它是符合我們的邏輯,還是符合一個什麼樣的道理,才可以真正的、徹底的把我們從生命的漩渦煩惱當中,徹底的解套。

如果用我們原來的思惟模式,他會帶著我們到一個結果,什麼結果?叫做輪迴的結果。

今天就來跟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5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5堂課一開始,直指人心,究竟解脫。

所有的衆生無始以來,不斷的在輪迴的系統當中,沒有一個能夠跳脫出來,但是佛陀在三千年前菩提樹下,領悟實相的道理,他終止輪迴,乃至於可以解決所有的人的輪迴。這個是什麼?

佛經裡面佛陀所說的,橫說豎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直指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可以究竟解脫,這個是生命解套的答案,但是如果我們用我們原來輪迴的想法、輪迴的思惟模式來理解佛經,你還是沒有辦法跳出來。

當下無念、無住的心

所以當我們要真正的懂佛法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意識心,把我們思惟的習慣先放下。我們今天來寫禪,就是要把佛的心拿來用,把我們凡夫的想法放下。

不管寫的好看不好看,這個是凡夫心;專心,當下無念、無住,沒有雜念,沒有妄念,非常的專注,非常的清淨,這個是佛的念。

我們一邊寫一邊想剛才發生的事,一邊想等一下要做的事,一邊想不知道那個師兄,他寫的比我好還是比我不好,不知道自己的身心,現在應該要安住在何處,每天都是各式各樣的人我是非,連寫禪也要製造出很多的是非,那麼我們就是在用我們自己原來的習性,原來的慣性。

不思而思

如果我們徹底想要藉由寫經,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徹底的了解金剛經,我們就要用佛陀教我們的方法,不思而思,這個不思而思,叫做copy的方式。

以心印心

佛經講究以心印心,佛陀所說的道理,我們要先放下自己的有色眼鏡,有色的想法,輪迴的思想來思維佛經。那麼怎麼樣才能夠真正的了解佛法?要透過實際上的修煉,你才能夠印證你所學到的是什麼。

觀照自心,契入實相。

所以聽聞佛法要先放下我見,先放下成見,寫經也是如此。藉由觀照自心,放下自我的原來的習性,重新以清淨的心來寫這一部金剛經,那麼你就真正的一步一步的契入實相

佛法裡面講的是這種修煉,而不是只是一個名詞名相上的研究。當我們有這種心理準備之後,你聽聞的佛法就會字字入心,接下來佛陀就要開始來講解、來說明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

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是住,第二個問題是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住,自己的心應該要安住在何處,應該要如何安住;如是降伏其心,是自己應該要怎麼樣調伏自己的心。接下來,在大乘正宗分裡面,佛陀會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如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大乘正宗分第三,回答云何降伏其心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佛陀爲什麼要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如果照順序來講,他應該要先回答云何應住,可是佛陀先回答云何降伏其心,這個跟我們一般人的狀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很多人學佛是因爲遇到麻煩,不管是身體健康,事業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人際關係的問題,或者是遇到挫折遇到煩惱。

  • 佛法從入門
  • 降伏其心,才能安心。
  • 降伏其心方法:廣大心,第一心,長遠心,不顛倒心。
  • 廣大心定義

廣大心,就是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不管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用廣大心面對冤親

前面這個廣大心,就是我面對所有的衆生,這個衆生,包括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不管是哪一個類別,我們的心第一就是要先廣大,先用一個最大最大的心念來面對他,這樣的心叫做廣大心

順境煩惱

面對這個衆生,我們會起煩惱,會不得降伏,有兩種:一種叫做順境,我們喜歡的人我就放不下,每天就牽掛他,擔心他受苦、受煩、受累,這個心就不得降伏。

逆境煩惱

或者是另外一種叫做逆境,我遇到境界,有人不順我的心,有人起煩惱,有人討厭我,有人找我的麻煩,你也會起煩惱的心也不得降伏。

如何降伏煩惱?第一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我們怎麼降伏?佛陀竟然教我們,面對所有的衆生,你要發一個最大的願,這個願叫做第一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這句話簡單來說,我要發願碰到任何的對象,不管是誰,我都要發願要滅度他。滅度聽起來很可怕,有一個居士說,太好了,我就是想要滅了他,滅了他怎麼滅?你要度他才有辦法徹底的滅。

處理煩惱 – 以冤報冤

我們一般人遇到煩惱的境界,通常就是兩種:第一、以冤報冤,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甚至於我可以百倍千倍的回敬你,我要君子報仇,三年不晚。這個是第一種方式。

處理煩惱 – 逃境安心

結果是什麼?第二、我解決不了,心裡面的糾結越來越深,仇恨越來越深,怎麼辦?一走了之,眼不見心不煩,所以再見不聯絡。

現在的離婚率很高,現在只要一言不合,就遠走高飛走,另謀他就。每天都換老闆、換環境,換各式各樣的狀態,只要稍微一不順心,我們就逃境安心,以爲這樣可以躲掉所有的境界;甚至於來學佛也是這樣,我今天不喜歡這個道場,我就換另外一個道場,我不喜歡這個法門,我就換另外一個法門,我不喜歡這個修行,我乾脆就換教好了。

沒用佛心面對煩惱

很多人在心裡面遇到挫折,遇到煩惱,就用逃避的方式來解決。事實上有解決嗎?完全沒有解決。有很多心裡面的傷經過多年,你回過頭來,午夜夢迴,還是心裡隱隱的作痛,心裡面有所不甘。人生到最後留下很多的不甘心、不甘願,很多的懊惱,很多的早知道,那又何苦?原來是因爲我們的態度不對,我們沒有用佛的心來面對它,而用衆生的心來面對他。

第一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佛陀教我們要徹底解決你心裡面的不平靜,就要用第一心。什麼第一心?就是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無餘定義

無餘涅槃,在無餘指的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留下殘餘的殘念,也沒有留下殘餘的煩惱,叫做無餘

涅槃定義

涅槃是一個寂靜的境界,煩惱不生覺性不滅,叫做涅槃。涅槃不是死,死了你沒解決問題,你還會帶到下一生,繼續在糾纏不清,冤冤相報,無有了期。

讓眾生入無餘涅槃

我們要徹底解決問題,一定要讓一切的衆生入無餘涅槃,真正的證到究竟解脫的境界,你才有辦法徹底的解決跟衆生之間的恩怨情仇。

淋雨的老和尚以德報怨,改造惡緣故事

過去有一個老和尚,他在外出辦事的時候,回到寺廟的途中,突然雷聲隆隆,天下起大雨,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期內不會停止。老和尚在趕路的途中,看到不遠之處有一座莊園,就想我到這個莊園來避避風雨好了。

結果莊園很大,敲門之後,守門的僕人一看是一個和尚,馬上就告訴他,師父你不要在這裡,我家老爺最討厭出家人,你最好趕快離開,否則等一下被我們家老爺看到,這不得了。

老和尚跟守門的僕人講:雨下的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其他的人家,是否可以請您給個方便?僕人很害怕,他說我不能夠做主,我進去問問老爺好了。結果僕人入內請示之後,一出來他就說,師父你還是快走吧,我們老爺好生氣。

和尚就想總是讓我躲在這個屋檐下,站歇一晚好了,結果僕人依舊叫老和尚趕快離開,和尚很無奈,於是就問僕人,這個莊園的主人他的名字是什麼?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溼透的回到寺廟。

立牌位化解惡緣

三年之後,老爺納個小妾,寵愛有加,小妾沒有其他的興趣,就喜歡去廟裡上香祈福。老爺爲了要陪伴小妾,就到各個寺廟去上香,結果到了其中一個非常大的廟,他一進大雄寶殿,嚇一大跳,因爲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放在大殿的正中間。

他就非常的驚訝,就問一個正在打掃的師父,這香燈師父就說,原來是你,終於等到你了。你知道嗎,我們家的住持,三年前有一天他淋著雨回來,一進廟裡就告訴我們,趕快,他跟一個施主沒有結到善緣,要我們大家趕快幫他立一塊長生祿位,每天爲他祈福功德迴向,他希望跟這位施主解冤釋結,至於他是誰,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人知道,我們也都不是很清楚。

這老爺聽到,覺得很慚愧又很不安,原來我這樣對待和尚,和尚卻這樣以德抱怨,不但不跟他計較,還誦經迴向功德給他,還讓他身體健康諸事順利,他真的覺得非常的慚愧。

後來他就變成這個寺廟的一個大功德主,常常都來親近老和尚,親近善法,這是一個改造惡緣的故事。

我們要怎麼樣改變,所有的衆生跟我們的因緣?如果我們用的是剛才所說的,用逃避的方式,或者是用怨恨,以冤報冤,以眼還眼的方式,這兩種方式,都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問題;或者是暫時平息,或者是壓制對方,最後得到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第一心衆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要用佛的方法,佛陀教我們面對所有的境界,所有的困難,所有的衆生,我們要發第一之心。佛陀的第一之心,就是廣度一切衆生,當我們跟佛陀發一樣的心,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個:衆生無邊誓願度

心量要廣大

我們會把自己的心,放在跟佛一樣的位置,其實就是提升自己的內心。每一個人都可以像佛一樣,只是我們不知道。五歲的小孩他會跟差不多年紀的小孩吵架,爲了玩具,爲了糖果,爲了得到大人的寵愛,所以他會過不去,因爲對象一樣都是小孩。

50歲的大人不會跟五歲的小孩計較,所以我們會跟衆生計較,因爲我們都是小孩,我們都在同一個層次,同一個見識當中,你看不到比對方更高明的見解,你沒有辦法做出比對方更殊勝的反應,所以狗咬狗一嘴毛,我們彼此之間都是小鼻子小眼睛,心量都不夠廣大,才會在境界當中過不去。

佛陀就教我們,你要解決這些煩惱,唯一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第一之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不但不跟眾生計較,衆生就是因爲不懂,就是因爲沒有智慧,他才會用錯誤的方式來對待你,我們跟他計較,到最後也沒有好的結果,你的心就變成跟他一般見識。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六祖大師講:「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我們自己在起煩惱心,我們就跟他人的煩惱心相感應,所以我們要起的是清淨的心,慈悲的心,願力的心。當我們起了這個心,我們就真正能夠徹底的度化眾生。

這是廣大心,無量無邊的衆生;第一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就能夠很快速的解決,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你要相信自己的心,只要你願意用佛的這種殊勝的心,來面對一切衆生,你會發現身邊的這些因縁在改變。

放下對別人改變的期待

修行學佛最大的改變,就是你自己願意做主,把所有面對境界的時候,你要期待別人改變的這個心放下。

很多人來學佛,他都會告訴師父,他說,師父你可不可以勸勸他,叫他對我好一點;你可不可以告訴我,我要怎麼樣讓孩子孝順我;我好煩惱,因爲我的媳婦都不聽我的話。

所有的問題你會發現,會一直起煩惱而很無奈的不能解決,是因爲我們永遠在期待別人的改變,但是嘴巴長在他的臉上,他要怎麼想也是他決定的,你要改變別人的想法嗎?你要改變別人的語言嗎?要改變別人的行爲嗎?那你慢慢等,你永遠等不到他改變的那一天。

反求諸己

唯有反求諸己,唯有自己願意改變,你才有辦法徹底的跳出這個輪迴。你要繼續煩惱,還是你要以廣大之心、第一之心,來面對所有的境界,選擇權在你自己。

發廣大之心第一之心,而不求別人的配合修行。

佛法講的就是這一種修行,是我們永遠期待環境改變,你的心才會快樂,你不會有快樂的一天。我們只有面對這樣的境界,只問自己願不願意發廣大之心第一之心,而不是問別人要怎麼樣來配合我們的修行,這樣你就會找到降伏其心的方法。

大乘正宗分 – 以佛心印己心

佛陀在開宗明義,大乘正宗分,直接提出一個最直接徹底解決的方法,發起跟佛一樣的境界的心,而不要跟衆生一般計較的心,就可以徹底的解套,這個方法非常好用。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探討這個殊勝的教法,這一堂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的金剛經寫禪的第5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4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5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