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22堂課,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22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22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這一支香我們繼續談金剛經》第十六分〈能淨業障分〉: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功能:能淨業障

這一分名為〈能淨業障分〉,主要就是談受持讀誦《金剛經》之後,會產生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叫做能淨業障

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迴向偈裡有一句話:「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三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不能夠悟到自己的心本自具足,本自清淨,很容易就會起了煩惱。起了煩惱又不能夠消滅煩惱,就會隨著煩惱造業,產生業障

報障:生死之業受到果報

不管是善業、惡業,都是生死之業,有了生死之業,到最後就會受到果報,就有果報的障,叫做報障

三障因沒有智慧轉化而變本加厲

這個三障讓我們身心不能自在,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遇到任何的問題,任何的煩惱,不會解決,就會順著煩惱而造作這些種種的業,這是我們平常的行為法則。

以冤報冤,以眼還眼,別人傷害我,我心裡面不但是沒有辦法轉化,沒辦法消化這個境,而且還會變本加厲的十倍、百倍、千倍的奉還。如果沒有辦法回報,就會懷恨在心,忿忿不平,到最後自己還是很苦。

佛陀就講:「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讀了這一部經之後,會不會再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呢?會不會受到人的輕賤呢?

輕賤定義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輕視,就是被他人壓迫、欺負、看不起。包括這一些所有的逆境。會不會再遇到這些冤家,這些傷害你,看不起你,作賤你的人呢?會的。

難免會呀,可是因為我們現在,已經受持讀誦了般若的經,啟發智慧之後,我已經不會再重複過去的一個循環。

欠債還債的觀念不能解決問題

過去可能遇到的煩惱,就是冤冤相報,因此沒完沒了。常常很多人遇到境界、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說:這都是我前世欠他的。

事實上這個欠債還債的觀念,它已不是一個很積極、正向的想法,也不是能夠真正的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轉化業、輕賤?

因為當我在回應這個障礙的時候,我是用煩惱的心,而不是用智慧的心。怎麼樣可以真正的轉化這個業呢?可以轉化這個人的輕賤呢?

第一、用正念、正向、慈悲心,逆增上緣。

第一:我們就要知道,我們在這一生所遇到一切的因緣,都是有因有緣的,不會是沒有原因,就遇到這種事情。

所以就先知道,就是沒有結到善的因緣,所以遇到一個不認識你不了解你,甚至於傷害你逼迫你的人。

必須要去想,現在我們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今天是佛陀遇到這種狀況,他會怎麼想,他會怎麼看,他會怎麼回應呢?

〈離相寂滅分〉裡,佛陀曾經舉過,他如何面對歌利王。歌利王對他割截身體,有重重的傷害,無理的對待,但是佛陀當時他用正念、正向的方式回應他;甚至於有更大的願力,發願成佛之後,一定要度歌利王。

佛陀為什麼有這樣的信心,來度化歌利王呢?有人挖了一個坑在前面,他準備要害你;我就看到的這個坑,因為我有智慧,我看到這個坑,我可以選擇不要掉到這個坑;而不是明明看到有一個坑,摔進去之後很生氣,一直不斷的咒罵。

所以你看到有人故意挖了一個坑,讓你跳進去,你可以選擇不要掉到那個坑。再更積極的,為了不要讓別人也掉到這個坑,我發心把這個坑給填滿。

金剛經寫禪的第22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2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見輝法師開示

藉境練心,把業障、煩惱轉化成功德與機會。

填坑的過程,可能會耽誤你的行程,但是這是我們願意做的小小的犧牲。雖然有種種的辛苦,可是這是一個菩薩行,這是一個菩薩心的展現,能夠把業障、把煩惱,轉化成一個功德跟機會。

有無智慧面對境界的差別

有智慧的人面對境界,把它當成是一種挑戰,藉這個境界來練心,讓自己的智慧更增長。

沒有智慧的人只能懷恨在心,找機會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以你今天傷害我,我下次我傷害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我們現在來學佛,佛弟子面對這個境界,我們要跟佛看齊,面對它接受它,而且還能夠以慈悲心,來轉化彼此之間的關係。

無我相輕賤

《金剛經》說:人人皆有佛性。菩薩的心無我相,這時候你就沒有一個我來受傷,也沒有一個我被輕賤。這是第一步。

第二、看清楚因緣、因果法則,用慈悲心、般若力藉境練心。

第二步:如果我們認識真實的自己,可是我們也要接受,別人不一定認識真實的我。別人看到的是,從他的煩惱心,所產生的一個虛妄的相想,所以他會來傷害我、攻擊我,是因為他自己本身,活在一種痛苦、煩惱當中。

我們應該要了解、同情,他的無知與無明,理解對方的不理解。他就是智慧不夠,他才會選擇用傷害人的方式,來凸顯出自己的價值,來肯定自我;甚至於覺得自己佔了上風。

事實上這是最笨的做法,因為他結了惡緣,最後自己就會深陷種種的障礙,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了解這件事。很多人以為要打敗對方才是贏家,所以他用這種模式來保護自己,最後兩敗俱傷。

學佛的人,可以看清楚這因緣的法則,因果的循環,所以在因上來努力,停止自己的雜念,停止自己的煩惱;用慈悲心,用智慧心,用般若力,來面對所有的境界。這時候這一些業障,這一些輕賤的境界,就變成一個小小的考驗。

重報輕受

菩薩的考驗,如果我們通過了,我們的修行,就更上一層。所以我們講,這個叫做重報輕受

沒有期待,無欲無求,以慈悲心禮敬一切眾生。

曾經有一個居士,他來上課,聽經聞法之後,他告訴師父:他覺得佛法是真理,從今天開始,他要每天,都要跟他的同事打招呼,乃至於最不喜歡的那一個同事,他也要突破他自己,來主動跟他打招呼。

一個禮拜之後,他又回來上課。師父就關心:那你這一個禮拜,來廣結善緣的心得是什麼?

他說:師父,不要再提了,所有的同事,都給我很好的回應,唯獨就是那個,我最討厭的那個人,他就當做沒看到。我就想,沒關係,我是佛弟子,我不要跟他計較。

第二天,我又再這樣的來做,每一個人都跟我回應,就唯獨就那一個人,他就當做沒看到。

到第三天我就決定,我不要再跟他打招呼了,因為這種人不值得我跟他打招呼。我就問他:你來道場的第一個動作是什麼呢?就是去禮佛。

禮佛,就是跟佛陀打招呼,頂禮佛陀。你禮佛的時候,有沒有期待佛陀給你回禮?

他一想,誒!對喔!我們禮佛,從來沒有期待佛陀對我們回禮,為什麼這一個同事,他沒有給我回禮,我卻那麼的生氣呢?原來是因為我對他是有期待的。

什麼期待?你以為你念一部經,你對他笑一笑,別人就理所當然,應該要回應你嗎?表示我們還是著相的,我們沒有真的發心。

我們今天要慈悲一切的眾生,是因為我有慈悲心,我願意發願,來跟一切的眾生,結一個廣大的善緣。

不管對方是誰,如果你能夠像禮佛一樣,沒有期待,無欲無求,就是用我最虔誠的心來頂禮佛陀,如此來禮敬所有的人,你的心一定會不一樣。

常不輕菩薩成佛的原因:離相修忍辱

《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聚。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法華經》裡,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有一個口頭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不管他遇到誰,他就是對別人,有一個無比的恭敬。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剛開始很多人,他都覺得不能理解,他覺得這個是傻子,甚至於是不是另有目的。你對我微笑,你一定是另有目的,你是不是想要利用我,想要傷害我。

可是常不輕菩薩,始終都是保持一貫的態度,我要對你恭敬,我對你有無比的信仰,因為你一定會成佛。

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剛開始不能理解的人,甚至於還起很大的煩惱,打他的、罵他的都有。常不輕菩薩,他還是繼續堅持。打他的人要打他的時候,他就跑的遠遠的,在很遠的地方還是說:我會尊敬你,我非常的恭敬你,因為你一定會成佛。

漸漸的大眾都能夠接受,甚至於因為常不輕菩薩,不斷的訴說,不斷的強化,很多人都被感動,而且也開始相信,大眾一定會成佛的這件事情。

常不輕菩薩最後去哪裡了呢?常不輕菩薩最後成佛了成道了,因為他相信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成佛。

為什麼常不輕菩薩,他可以如此的坦然,來接受所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深信不疑,他自己的信念呢?能夠讓他有這種無比的智慧,無比的勇氣與毅力,是因為他的信念。

開悟明白人人皆有佛性,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即是如來。

開悟,就是明白人人皆有自性,在這一剎那之間,能夠悟明心性,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即是如來。

《金剛經》給我們這種啟發,我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佛,相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時候在面對所有的境界,你就可以化解所有的不善意。

因為一個人,他因為不認識自己,才會傷害他人。如果我們認識了自己,認識了他人真實的本性,你會打從內心,生起無比的尊敬與恭敬。

富樓那尊者忍辱多力,勇者無敵

《雜阿含經》卷十三

佛告富樓那:「我已略說法教,汝欲何所住?」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說教誡。我欲於西方輸盧那人間遊行。」

過去佛陀的弟子富樓那尊者,是佛弟子當中,說法第一的阿羅漢。有一天,富那尊者前來拜見佛陀,他頂禮佛陀後,向佛陀辭行。

他說:世尊,我想要回到我的家鄉,在西方的輸盧那國弘法,因為我的家鄉的人民,非常的需要佛法,那裡都沒有佛法。

佛告富樓那:「西方輸盧那人兇惡、輕躁、弊暴、好罵。富樓那,汝若聞彼兇惡、輕躁、弊暴、好罵、毀辱者,當如之何?」

佛陀就問富樓那:輸盧那國的人民凶惡、殘暴、粗俗、無禮,喜歡罵辱他人,那麼如果有人罵你、毀謗你,你應該怎麼辦呢?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輸盧那國人,面前兇惡、訶罵、毀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於我前兇惡、弊暴、罵、毀辱我,猶尚不以手、石而見打擲。」

富樓那就回答:如果他們兇惡無理的辱罵、毀謗我,我就想,他們還算是賢善,而有智慧的人了,因為他們只是兇惡無理的辱罵我,還沒有動手打我,或用石頭丟我。

佛告富樓那:「彼西方輸盧那人但兇惡、輕躁、弊暴、罵辱,於汝則可脫,復當以手、石打擲者,當如之何?」

佛陀又問:那麼如果他們動手打你,或者用石頭丟你呢?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西方輸盧那人脫以手、石加於我者,我當念言: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

富樓那就回答:如果他們動手打我,或者用石頭扔我,我就想,他們還算是賢善而有智慧的人,因為他們只是打我,或者是用石頭丟我,還沒有用刀砍殺我。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當彼人脫以刀杖,而加我者,當作是念:彼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刀杖而加於我,而不見殺。」

佛陀再問:如果他們真的用刀杖砍殺你呢?富樓那回答:如果他們真的用刀杖砍殺我,我就想,他們真的還算是賢善而有智慧的人了,因為他們只是用刀杖砍殺我,還沒有真的殺死我。

佛告富樓那:「假使彼人脫殺汝者,當如之何?」

佛陀說:那麼如果他們真的把你殺死了呢?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輸盧那人脫殺我者,當作是念:有諸世尊弟子,當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系,或投深坑,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於我朽敗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脫。」

富樓那就回答:世尊,那我就要謝謝他們。色身本來是終歸壞滅的,我已經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即使色身衰敗,色身死亡,但是也因此,我得以證入無餘涅槃,清淨安樂的境界,所以要感謝他,讓我可以入無餘涅槃。

佛言:「善哉,富樓那,汝善學忍辱!汝今堪能於輸盧那人間住止。汝今宜去度於未度,安於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爾時,富樓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佛陀聽到富樓那如此的回應,他就讚歎富樓那:你有如此的願力,可以去輸盧那國弘法了,去度化那些尚未得度的人,讓心中為得安寧之人得到安寧,讓未得涅槃之人也得到涅槃。

爾時,尊者富樓那夜過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出,付囑臥具,持衣鉢去,至西方輸盧那人間遊行;

到已,夏安居,為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僧伽藍,繩牀、臥褥、供養眾具悉皆備足;三月過已,具足三明,即於彼處入無餘涅槃。

由於富樓那的慈悲的態度,很快的,許許多多輸盧邢國的人民,都皈依了佛教,還有五百人受持五戒。

富樓那並且在輸盧那國,建立五百座寺廟,每一個寺廟,都得到當地人民的護持,佛法廣為流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其實你遇到任何境界,要怎樣能夠轉境呢?如果我們有那麼一念的清淨心,我們一定可以把所有的業障,都變成資糧。

約功用顯德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金剛經》裡面講:善男子、善女人,讀誦受持此經,如果遇到被人輕賤之事,其實這個人是我們的善知識,他幫我們消了惡業。所以佛陀講:「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受持、讀誦金剛經,碰到逆境而不退道心,可免除墮惡道的果報。

我們現在很看,如果我們先世、過去世的罪業,本來應該要墮惡道的,結果今天只要被這個人,罵個五分鐘、十分鐘,甚至於造謠、毀謗,就可以免除墮惡道的惡報,而且最後還會成佛。

如果從交換的角度來看,你是寧可去惡道,而不願意受人輕賤;還是受到人的輕賤之後,免除墮惡道的果報呢?想想看,還真得很划算。

我只要能夠面對一切的,一切的輕賤之境,不起煩惱,就坦然的接受,甘心甘受,我們的業障就消除,而且還會成佛,這個不是就是最划算的重報輕受嗎?

所以受持讀誦《金剛經》,就是可以把這個惡業消除,如果我們這樣來想,這個真的是持經一個很大的福份,甚至於都可以不再六道輪迴當中,頭出頭沒了。

引因較量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接下來,佛陀為了再肯定這個持經的功德,就講:「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佛陀他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在八百四千萬億的無量的佛前,都供養來承事承事,就是做為侍者。每一尊佛出世,佛陀都做為侍者來侍奉佛陀,而且聽聞佛陀之法。表示佛陀的經驗,實在是非常的廣大,佛陀的福報,也是非常的不可思議。

供養承事諸佛功德,尚不及受持讀誦金剛經。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但是佛陀講,他這樣的功德,還比不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你看我們在修行,可以得到這麼殊勝的功德,實在是非常不可思議。

總以結歎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佛陀最後就講,他說:如果我真的把這個,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全部講出來,和盤托出,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了解,甚至於還會「狂亂,狐疑不信」,就像這個狐狸多疑一樣。

為什麼「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為什麼叫狐疑狐疑呢?因為狐狸是多疑的畜生。過去曾經有一隻狐狸他看到一條河冬天結冰,結冰的河,就不需要再游泳涉水過去。

其他的畜生,還有貓跟狗都走過去,唯獨狐狸不過去。為什麼?因為他懷疑。他的心裡面很多的疑惑,如果我走到中間,那個冰破了,那不是就會淹死嗎!

這個看起來,這個河雖然是冰,但是還是很危險。因此所有的動物都過去了,只有狐狸還在河邊,走過來走過去,走過來走過去,因為他就很懷疑,所以就用狐狸來形容多疑之人。

為什麼「狐疑不信」

狐疑不信,沒有辦法相信受持經典,真的有這麼大的功德嗎?我們聽了,不但不相信,還會產生毀謗,甚至於有的人會覺得,就是把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如果真的有這麼好的事情,是不是我們就不需要做任何的努力,也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變,全部讀經就有的吃、有的住,什麼東西都有了,是這樣嗎?都不用努力了嗎?

其實這是一般人的錯誤的見解。讀經之後,因為有了般若智慧,所以你面對一切的境界,你會能夠有轉境的能力,因此這一分的標題叫做能淨業障,而不是沒有業障。

不管學佛沒學佛,修行沒修行,人生就是有種種的功課,有種種的挑戰。沒有修行之前,遇到任何的煩惱的境,很容易就用錯誤的方式去處理它,結果到最後就會越演越烈,沒完沒了。

忍的層次:伏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寂滅忍

學佛之後,懂得停、看、聽,遇到境界先靜下來思惟。在上一次就講到,這個也是有層次的。

伏忍 對境不生心。

信忍 逆增上緣,忍辱轉境。

順忍 順應著因緣而隨緣不變

無生法忍 我空法空,成就菩薩位。

寂滅忍 圓滿十波羅蜜等覺妙覺智慧而成佛。

第一個階段是伏忍,接下來還要生起正確的觀念,叫做信忍;有了信忍之後,

你的心就調順了,叫順忍;到最後契悟無生之理,叫作無生法忍。然後到了佛,就是寂滅現前,叫寂滅忍

有了這些層次,其實並不是壓抑,或者是逃避,而是真正智慧的生起。學佛是最積極的,化逆境為逆增上緣。境界越多,我們的成就越高;煩惱越多,煩惱即菩提。

佛陀視提婆達多為善知識,離相修忍辱而成佛

佛陀有一位弟子,叫做提婆達多,因為同為王族,所以非常的傲慢。得到神通之後,心裡面非常不服氣,覺得為什麼大家都要聽佛陀的,他覺得他自己,跟佛陀是不相上下,為什麼大家都不遵從他呢?

因此他就利用一些手法,讓僧團分裂;然後去蠱惑阿闍世王,讓阿闍世王弒父、弒母,篡奪王位。他跟阿闍世王說:你來做新王,我來做新佛。因此他造成當時僧團很大的危機。

《妙法蓮華經》卷四〈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佛陀對於提婆達多的所有的惡行,並沒有深陷困擾,反而在《法華經》當中提到,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因為提婆達多的原因,而讓我圓滿了六波羅蜜慈悲喜捨,等等的修行。

佛陀面對一個境界,甚至於蓄意挑戰他、推翻他的這樣的境界,這種逆境,這種挫折的時候,更顯出佛陀的智慧,以及他的修養。

《大方便佛報恩經》〈惡友品第六〉

爾時如來。即遣阿難往到地獄。問訊提婆達多。苦可忍不。爾時阿難受如來教。至地獄門外。問牛頭阿傍言。為我喚提婆達多。

最後提婆達多,因為造了五逆重罪,所以生陷地獄。有一天,提婆達多的弟弟阿難,想要到地獄去探訪提婆達多。

阿難來到地獄,問了守門的獄卒,他說:請問我的哥哥提婆達多,現在關在哪裡?他不知道過著如何?

牛頭阿傍言。汝問何佛提婆達多。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阿難言。我喚釋迦牟尼佛提婆達多。

這個獄卒就問他:請問你要找的是,哪一尊佛的提婆達多呢?阿難此時才知道,原來每一尊佛,都有他的提婆達多

你的提婆達多是誰呢?每一個人在生命中,都有提婆達多,佛陀面對提婆達多,佛陀的智慧,讓提婆達多,成爲成就他的功德圓滿的逆增上緣,成爲他的善知識。

我們要向佛學習,也要用本具的智慧,讓我們生命中所有的違緣,所有的障礙,都變成向上的資糧,那麼就不枉費我們學習,這個無上甚深微妙之法。

轉境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會遇到這些境界,都用正確的態度,正向的態度來面對。轉境,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到最後,我們就可以破除所有的疑惑。不管是見思惑塵沙惑,或者是無明惑,最後成就的是一個圓滿的果報。

持經不可思議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所以最後佛陀就講:「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持經這個經典的道理,是不可思議的,它會讓我們產生無比的力量,無比的智慧,成就也是最殊勝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果報。它這個果報是萬德莊嚴,的確是不可思議。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22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21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寫禪的第22堂課,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