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 一相無相分第九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我們繼續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九分〈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推廣降心之法 – 離相

一相就是實相不二之相實相無相,所以要遠離所有之相。科判在這裡談到,推廣離相之法,也就是推廣降心之法,降伏其心就必須要離相

前面三分講到度眾生要離相,這一分講到,縱使修得聖果也要離相,一切相都要離。

行菩薩道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要離相,下化眾生也要離相。在般若會上,迴小向大的二聖聖人,認為度眾生離相的功夫很難,如果度眾生著相,妄心就降伏不了。降伏其心的功夫,要從離相下功夫。

這裡佛陀就針對須菩提談到,二乘人所證的果位,證果的時候是否著相。如果著相就不算證果,因此須菩提藉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討論,來談離相的功夫,這就是所謂的離相,離相的意思。

聲聞四個果位

這一分出現好幾個名詞,我們一一來認識。首先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是指聲聞四果的果位。須陀洹是初果,斯陀含是二果,阿那含是三果,阿羅漢是四果。為什麼有這四個果位?

凡夫輪迴原因

佛法當中的修行人,可以分成小乘大乘,小乘的修行以了脫生死為主要的目的。

凡夫眾生會輪迴在這個世間,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迷惑於世間的真相,錯誤的觀念,產生錯誤的身口意的行為,最終招致錯誤的結果。

透過正確觀行解決輪迴

如果我們要解決輪迴的根本問題,必須要透過正確的觀察,正確的思維,正確的行為。

聲聞人聽聞佛陀的教理之後,起正觀來破除煩惱,隨著破除的煩惱,而有了初果,二果、三果,到最終破除三界內所有的煩惱,而證到阿羅漢,這所謂四個階段。

導致輪迴的煩惱:見、思惑

什麼是會導致我們輪迴在三界內的煩惱?天台宗把輪迴三界內的煩惱,命名為見思惑,包括見惑思惑

導致輪迴的煩惱:見惑

所謂見惑,就是知見上產生的迷惑。我們對於世間宇宙錯誤的觀察,產生種種的迷惑,稱爲見惑

這其中有五個最重要的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見惑知見的迷惑
身見執身為我
邊見落入兩邊斷見常見
邪見撥無因果
見取見非果計果
戒禁取見非因計因,非道計道
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

身見 – 執身為我

身見指的就是執身為我。這個身是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實則沒有我;但是所有的凡夫都認為四大五蘊這個身是我,因此於自身中產生種種的妄想執著。

老子·道經·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老子講: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所有這六道的眾生,通通都以身為我,而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

我們從早到晚為了這個身,要它吃要它住讓它舒服,讓他快樂。身體不健康,心理很煩惱,所有的起心動念,都為了這個身而忙。這個是我們最根本的煩惱,也是我們從來很少去認為有問題的惑業。有了身見之後,就會有第二個邊見

邊見 – 落入兩邊

所謂的,就是落入兩邊。落入兩邊的觀念有斷見常見斷見就是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一了百了。

常見就是另外一種極端,認為死了之後永遠不會變,人死為人,狗死為狗,這兩種都是錯誤的見解。

如果我們有斷見常見,就會沒有因果的觀念,也不會想要從因上努力。

再來,

邪見 – 撥無因果

所謂邪見,就是撥無因果,否定因緣果報的道理。很多人說為什麼要做善事?我常常看到很多好人也不得好報,這個世間的壞人這麼多,也沒有看到他得到惡報。所以做善有報嗎,做惡有報嗎?人有來世嗎?有前世嗎?

因為不認識這個因果輪迴的道理,所以就會任意妄為,產生錯誤的觀念,以及錯誤的行為。

見取見 – 非果計果

錯誤的觀念執以為是,覺得自己的觀念是最正確的,這個叫做見取見。所有的見取見裡面,最嚴重的就是非果計果

有一個修行人他證到四禪,在四禪天他覺得很清淨,所以就認為這個四禪就是涅槃,就是他已經證到四果。結果到最後他又從禪定中出來,發現他還在輪迴,就產生大邪見。

他說:佛陀騙我,他說四果的人是不用輪迴,為什麼我現在還在輪迴?事實上並不是佛陀騙他,而是他錯以為四禪的境界為四果。

有很多人他在修行的時候有感應,他就以為成道證果,這個非常危險,這就是所謂的見取見

戒禁取見 – 非因計因,非道計道。

再來,最後一個叫做戒禁取見。以各種非道、不如法的戒為生天之因,或者是涅槃之道,這個叫做非因計因,非道計道。

譬如說在禪定中看到牛、雞升天,就以為要像牛一樣吃草,或者是像雞金雞獨立,這樣就可以升天,所以就持了牛戒、雞戒,這個是錯誤的因,而產生錯誤的持戒行為。

我們有很多民俗禁忌,事實上它是沒有根據,而且沒有道理,但是我們卻覺得它是一個忌諱。

譬如說看月亮,不可以用手直接指月亮,或者是插香要用左手,不可以用右手;女眾在生理期的時候,不可以去拜拜,不可以進廟;或者是喪禮、葬禮,有某一些生肖犯沖的人不可以參加,不可以出席。

這些是民俗上的禁忌,但是它並不是依據正確的因果之理而產生的,這叫做戒禁取見

聽經聞法導正知見

以上五種錯誤的觀念,只要聽經聞法,就可以導正知見。我們現在來熏修金剛經,來聽聞佛法,就是希望可以破除知見上的迷惑。有了正確的觀念,就可以斷除煩惱、生死。

見惑導致思惑

如果沒有斷除,也沒有覺得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你就會因此而產生錯誤的行為,錯誤的習慣,形成所謂的思惑

思惑大概可以分成貪、瞋、癡、慢四種。這四種由於生生世世長久的熏染,以至於已經變成習慣,形成習氣,所以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轉化去除。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上指粗煩惱,下指細煩惱。

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相無相分第九 見輝法師開示

思惑品級

這些煩惱的輕重又有品級,欲界九品貪、瞋、癡、慢,到色界無色界的八地,每一地當中各有九品,總共可以細分成八十一種品級,主要是看它的強度

三界、九地,每一地各有九品,所以我們要斷除煩惱的時候,就要從上上品斷除,到最後微細的思惑也能夠去除。

以上見惑八十八使(見表一),思惑八十一品(見表二)。我們聽到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有沒有覺得一個頭兩個大!看到多如牛毛的煩惱,真的不知道如何下手。

佛陀很慈悲,教導我們一套思維、觀察的觀行方法,依著四念處正觀,依著四諦理起修行,一步一步的可以破除見思惑的煩惱,最終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究竟阿羅漢的果位,而破除見思惑,解脫三界的煩惱。所以我們要認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如何來認證的。

四果聖位斷除說明
須陀洹(預流果)三界見惑明白四諦,斷三界八十八使的見惑
斯陀含(一往來)欲界六品思惑 (貪、瞋、癡、慢)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阿那含(不還)欲界三品思惑 (貪、瞋、癡、慢)下上、下中、下下
阿羅漢(不受後有)三界思惑欲界、色界、無色界

聲聞乘修證層次

聲聞的修證,從凡夫要修到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就是四個果位:

初果須陀洹 – 斷盡三界見惑

初果為須陀洹,翻譯為預流果,意思就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悟到真理,因此得入聖人之流。

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就不會再墮入三惡道,在經過七次的天上人間往返修行後,就會證到四果阿羅漢

二果斯陀含 – 斷除欲界前六品思惑

再往上證到須陀洹果之後,繼續在斷思惑,如果斷除欲界前面六品思惑,稱爲斯陀含果

還有三品還沒有斷盡,因此斯陀含翻譯爲一往來,意思就是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往返一次,就可以斷除欲界的煩惱,上到色界五不還天繼續修行。

五不還天(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三果阿那含 斷除欲界後三品思惑

三果阿那含,翻譯為不還。二果斷除欲界的前面六品思惑,再繼續斷除欲界後面三品思惑之後,欲界的煩惱都斷除,因此阿那含不會再回來欲界受生,所以稱為不還

證到阿那含之後,死後住在五淨居天,就是四禪五不還天,在五不還天當中繼續修行,斷除上二界的煩惱,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四果阿羅漢 斷盡三界見、思惑

四果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惑思惑,究竟無餘,成就不再輪迴的聖果。

證到阿羅漢的時候,會說四句偈:「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辦,不受後有。」就是不再來三界輪迴,不再有後面的生死。

以上四種果位,前三果還沒有斷盡煩惱,到阿羅漢,他斷除三界內的見、思二惑,所以稱為無學位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離相方證果

簡單說明完聲聞的修行階位之後,我們就要回到經文。在經文當中,佛陀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佛陀問須菩提:須陀洹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

為什麼?因為:「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入流不入五欲六塵

須陀洹是初果,初果叫做入流,入聖人之流;但是他要怎麼入?他要對於這個世間的所有色、聲、香、味、觸、法,有正確的觀察,知道這一切法都是虛妄,不攀緣、不執取。

其實他所謂的入流,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塵,才能夠稱為入流,才能夠證到須陀洹的果位。

有執取就不能斷見惑

那麼如果須陀洹想到:我得的須陀洹果,就是等於他起了一個念頭,執著於我得的這個觀念,有所得的觀念,對於這個境界產生執取,那麼就不叫做入流。

凡夫知見上產生的惑業,就是對於這個世間有錯誤的見惑。那麼現在須陀洹已經斷除這八十八種惑業,他對於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五欲、六塵之境,不會再起分別的執念。

如果他還能夠起,我已經得到須陀洹的這個果位,那麼表示他的我相還在;我相還在,見惑就沒有斷除。

所以在這裡須菩提他說:須陀洹已經不入六塵之境,不起分別之心,因此須陀洹才可以稱為證得須陀洹。所有五欲、六塵,只要我們還有一些,就在生死當中會有危險。

金碧峰禪師鐵鍊鎖虛空公案

宋朝有一位金碧峰禪師,禪定功夫頗為了得,能於天地之間藏身,來無影去無蹤。有一天閻羅王翻開生死簿,看到金碧峰禪師的陽壽已盡,奇怪,應該要來報到,為什麼沒有來呢?

因此閻羅王就派了兩個小鬼,告訴他們:金碧峰的壽命老早就已經到了,你們要去抓他來報到。小鬼就找到金碧峰住的地方,卻找不到這個人,沒有辦法交差,只好去找土地公。

土地公說:金碧峰禪師是個大修行人,雖然壽歲滿了,可是他還在入定,還沒有出定之前,誰也找不到他。

小鬼就說:怎麼辦?我們交不了差。請土地公想個辦法,我們必須要把他找回去見閻羅王。

土地公想了半天就說:喔,有了,你們要找他也很簡單,金碧峰禪師修行很好,皇帝供養他一個紫金缽,金碧峰禪師對於皇帝供養的紫金缽,真是愛不釋手,如果你能夠找到他的紫金缽,你就可以找到金碧峰。

起心動念的牽掛障礙修行

小鬼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變成兩隻老鼠找到紫金缽,把它推到地上,砰的一聲,馬上就聽到金碧峰禪師的聲音:誰在動我的紫金缽?

你這個念頭本來是一念不生,有了一點點的牽掛,你的起心動念就被這兩個小鬼給抓到。兩個小鬼抓到金碧峰很高興,他說:金碧峰,你時間到了,要跟我們走,要去跟閻王報到。

金碧峰知道上當了,唉!修行修了一輩子,修得來無影去無蹤,卻被這一個紫金缽給障礙。現在貧僧修行就毀在這個缽上,真的是紫金缽是害人不淺。

於是就跟小鬼講:我這一生都沒有犯錯,到哪裡都可以,但是一下子要把我帶走,總是要給我一個心理準備。麻煩兩位大哥,您可不可以給我幾分鐘準備一下?

鐵鍊鎖虛空 – 沒有牽掛的重要

這兩個小鬼就看金碧峰是修行人,就答應了他。兩個小鬼一放開金碧峰,金碧峰馬上就把紫金缽給摔碎了,破了貪愛,一下子兩腿一盤就入定去了,丟下一句話:「若要拿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鐵鍊鎖得虛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兩個小鬼再也找不到金碧峰禪師了,因為金碧峰在這個世間,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留戀。

我們這裡講:須陀洹是聲聞四果第一階的聖人的果位,如何進入聖人之流呢?就是要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金碧峰禪師的故事給我們一個省思,我們想想看,我們的修行,有沒有辦法能夠像金碧峰禪師一樣,一點牽掛都沒有?如果我們有所牽掛,想多想久了,我們的心就有所牽制,而不得自在。

你現在來寫經,不入色、不入聲、不入香、不入味、不入處、不入法,寫經的時候,無所住而生其心,專注於一筆一畫,不要執著於色,不要執著於字體,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觀念,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身,也不要執著於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罣礙。

透過寫經觀照自心

放下自己所有的罣礙,放下自己的我執,放下自己的偏見,跟我們透過寫經觀照自心,發現自己還有執念,你就用般若智慧來照破它。

安住在清淨自性

金剛經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我們安住在這念清淨自性之時,你就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須陀洹入流之境

關於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三界見惑八十八使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欲界三十二使五利使+五鈍使  邪見、見取見、貪、瞋、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貪、瞋、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瞋、癡、慢、疑
色界二十八使五利使+貪、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貪、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貪、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癡、慢、疑
無色界二十八使五利使+貪、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貪、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貪、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癡、慢、疑
表一

見惑五利使、五鈍使

五利使:迷在理之惑,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五鈍使:迷在事之惑,有貪、瞋、癡、慢、疑。

三界思惑九地(八十一品)
欲界貪、瞋、癡、慢五趣雜居地
色界貪、癡、慢離生喜樂地(初禪)
定生喜樂地(二禪)
離喜妙樂地(三禪)
捨念清淨地(四禪)
無色界 (四空)貪、癡、慢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
表二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12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