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8堂課, 妙行無住分第四下 見輝師父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8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8堂課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 不? 不也,世。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云何應住布施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今天我們繼續來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行無住分第四〉。佛陀對須菩提說:「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佛陀回答須菩提云何應住這個問題,從布施作爲初門,最後達到圓滿,可知布施這個法門非常的殊勝。

唐朝柳宗元蝜蝂傳

唐朝柳宗元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講到傳說中有一種小蟲子叫做蝜蝂,蝜蝂蟲是一種善於背東西的小蟲,它在爬行中凡是遇到東西,常常就抓取過來仰起頭揹著,他們揹負的東西越來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勞累也不停止。他的背很粗糙,所以物體在堆積也不會散落,最終被壓倒到爬不起來。

有時候人們可憐他,替他除去背上的物體,可是只要它還能爬行,就會像先前一樣抓取物體。它又有另外一個習性,就是喜歡往高處爬,用盡所有的力氣,爬高也不停止,直到跌落到地上而摔死。

蝜蝂傳喻欲望是痛苦的來源

柳宗元寫這一個蝜蝂蟲,他譬喻如今世界上很多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不放過,用來增加他們的家產,不知道財貨會成爲自己的累贅,只擔心財富積聚得不夠多,等到他們壞了事栽跟頭,有的被貶斥罷官,有的被流放到邊遠地區,也夠痛苦的了。

如果再被啓用,他們仍不肯悔改,成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的貪取錢財,因而面臨著從高處摔下來的危險。看到前人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也不知引以爲戒,即使他們的外形看起來龐大,他們的名義是人,可是智慧卻和蝜蝂小蟲一樣,這也太可悲了。

慾望會使我們相蝜蝂蟲一樣,不斷的抓取,而不知抓取、追求職務,對自己是傷身害命,是痛苦的來源,有一天身敗名裂招致痛苦,卻還是不知道停止。所以佛陀告訴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拔除痛苦根源:修捨。

要把痛苦的根源拔除,第一件事情就要練習修捨這個字。布施有能布施的心以及布施的對象,還有你拿什麼來布施。我們上一次看到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應該要怎麼樣,才可以達到最終的圓滿?

不執著六塵境

下面就講到:應「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個無所住,就是不住在、不執著在色、身、香、味、觸、法,這個六塵的條件。這六塵指的是世間所有的塵境,色塵,有好色有壞色,青、黃、赤、白、黑;聲塵,有好聽的音聲、噪音,一般人以有所求的心,想要求好看的、好聽的,想要得到美好的果報,這是人之常情。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爲什麼在這個地方,佛陀告誡須菩提:菩薩應該無所住而行布施呢?下面佛陀就爲須菩提特別的來分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不住於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有所住布施招致煩惱

這些塵境的相,塵境之相有好色、有壞色;有好聽的、不好聽的;舒服的境界、不舒服的境界。一般人趨吉避凶,總是喜歡追求好的境界,順心的境界,所以在這個追求當中,往往產生執著;舒服的產生貪念,遇到違逆自己的心,不順心不稱意,就會產生瞋恨之心。剛開始我們是要修布施,可是最終的結果,以有所住的心來行布施,到最後反而招來無盡的煩惱。

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以佛陀跟須菩提說:菩薩應該不住於相而行布施。爲什麼?「何以故?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住相布施的功能是什麼?就是,第一、它的福報會不可思量。如果福報只是一時的,還是有限的人天福報,我們要把福報擴展到不可思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不執著的心來行布施。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這裡佛陀就用虛空來作譬喻,他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否?」須菩提回答:「不也,世。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回答:虛空是沒有邊際,不可思量。

我們有了執念,就像虛空有形象,只要這個世間是有相的就有限,但是如果通達諸法的空性如虛空一般,就會擴展到無邊無際,超過我們能思量的效用,超過我們的極限。所以菩薩應如是布施,只要不執著的心,就能夠把布施的效果、福報,達到最大最大的效應,達到無窮無盡的效果。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達摩祖師棒喝梁武帝

過去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的時候,達摩祖師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梁武帝是當時被稱爲佛心皇帝的菩薩。達摩祖師見到梁武帝,梁武帝就問:朕一生造寺度僧,講經說法,而且推廣素食,自己也非常簡樸,叫做布衣皇帝,穿著的是跟平民沒有差別的粗布衣裳,如此做了這麼多的事情,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梁武帝護持的一種盛況。做了這麼多的事情,有多大的功德呢?

達摩祖師面對梁武帝的修行,他來到中國,要找一個能夠超越,可以出格之人,見到梁武帝,雖然功德很殊勝,可是做了這麼多的事情,卻沾沾自喜,覺得很爲他可惜。達摩祖師想要點醒梁武帝,給他當頭棒喝,回答:毫無功德。爲什麼毫無功德?梁武帝非常的驚訝,難道我所做的這一切事情,都是沒有效果的嗎?爲什麼毫無功德?

因心執著而成有漏人天福報

達摩祖師講:「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達摩祖師說的,你如此的護持佛法,的確有很大的功德效應,可是因爲你的心是執著的心,所以把殊勝的功德變成人天之福。

人間的福報,作爲人,富貴中人,有權有勢,也不過就是在人道當中稱霸,即使昇天在天上享福報,也還是會受六道輪迴之苦,最終還是有漏的。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如何是真功德

如果你要求真正的功德,應該要從內心當中破除執著,破除執念來入手。皇帝就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祖師講:「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這一念心是清淨的,清淨的智慧既微妙又圓滿,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本具的佛性,你只要好好的長養它,好好的護念它,不讓它受染污,自然而然就能夠保持最殊勝的功德。可是因爲你眼前的沾沾自喜,爲了自己的積功累業而產生的執念,這個執念,就把我們清淨的自性給染污,非常可惜。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

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這皇帝就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師回答:「廓然無聖。」你要說聖,如果你有一個念頭是聖,你就不是聖。

執念失去解脫機會

一般人總是計較於名利財色,你做這些事情是不是沽名釣譽?你想要得到一個美名,你想要受到大衆的肯定,就是這一個有相的追求,想要成爲第一的這種執念,而讓我們失去大好的解脫之機。

皇帝非常的不開心,因爲他被潑了一個大冷水,跟期待中的歌功頌德,完全是兩回事,所以他跟達摩祖師就很不相應,就送客了。送客之後,達摩祖師飄然一葦渡江,到少林寺的後山靜坐,以待有緣人。

達摩祖師走了之後,梁武帝的國師誌公和尚匆匆忙忙的跑來,他說:聽說觀音大士來到我們這個國家,請問皇帝你見到他了嗎?這時候梁武帝才知道,原來剛才被他送走的達摩祖師,是菩薩的化身。

我們想想,如果達摩祖師他來到中國是爲了傳法,當然一定會遇到當代最護持佛法的皇帝,位高權重的皇帝掌有生殺大權,爲什麼達摩祖師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來觸怒皇帝的心?

其實達摩祖師不是爲了要讓皇帝不舒服,而是真正的一種慈悲,希望梁武帝可以有所領悟,而超越他現在所做的人天的果報。

放下執念之功德

當我們能夠真正的發現自己的執念,放下執著之後,它後續的功德有多殊勝?在〈妙行無住分〉裡,佛陀就跟須菩提講:就如虛空一般不可思量。所以放下這件事情不是不做,而是不執著

人走茶涼 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的故事

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在一場大型會議演講的時候,與觀衆分享事先準備好的講稿,他停下來喝一口剛帶上講臺,裝在保麗龍杯的咖啡,然後又再喝一口。他低頭看著杯子露出微笑,你們知道嗎?

他拋開講稿說,去年我在這裡演講,參加相同的會議,使用相同的講臺,但我還是副部長,我搭商務艙過來。飛機降落後,有人在機場等我,送我去旅館。抵達旅館後,另一個人在等我,他們已經幫我報到,所以直接給我鑰匙,送我到房間。

第二天早上我下樓時,大廳再一次有人等我,送我到這裡,我被帶著走後門進來,直達後臺的休息室,然後有人送上一杯,裝在美麗陶瓷杯中的咖啡。但是今年我在這裡跟各位演講的時候,我不再是副部長,我搭經濟艙過來。昨天抵達機場時,沒有人來接我,我搭計程車到旅館,自己報到自己走進房間。

今天早上下樓到大廳,叫了一輛計程車到這裡,我從前門進來,自己找到後臺,在後臺,我問這裡的人是否有咖啡,他指著靠牆桌子的咖啡機,所以我走過去,自己倒杯咖啡到這個保麗龍杯,他舉起杯子給觀衆看。

我忽然領悟,去年他們給我陶瓷杯,根本不是因爲我的關係,而是因爲我有一個職稱,其實我只該拿到保麗龍杯,這是我可以教給大家最重要的一門課。

你可能會從職務或地位得到所有的福利、好處很優勢,這些其實不是特別給你的,而是給你所擔任的角色。當你脫離個角色,而且你最終一定會脫離那個角色,到時他們就會把陶瓷杯給取代你的人,而你永遠只該拿到保麗龍杯。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在傳統職場,人走茶涼是每個人要知道的人情世故,當你離開職務,要明白的知道自己已是江湖的過客,倘若有人偶爾想起你的故事也別得意,因爲遲早也只會變成江湖的傳說。用你的頭銜與人相處,有一天你會發現你越來越孤單。所以菩薩不住於相,「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如果用你的真心與人交心,你會發現你的生活越來越充實,不問自己有多成功,只問自己是否用真心待人,深信人走茶依然是熱的。故事發人深省,但是有多少人能夠看清楚,當你名片上的職務沒了,頭銜沒了,你還剩下什麼?

看清本來面目

禪宗祖師說:本來面目。我們這一生帶著各式各樣的面具,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累積各式各樣的恩怨情仇,最終看不破放不下的,其實只是一個虛妄的外表。如果我們能夠看清楚,能夠觀察入微,你就能夠真正的,從這些虛假的迷霧當中掙脫出來。

要放下其實只是一念之轉,但是放下並不是放棄,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執著,怎麼樣能夠不執著?

五通梵志解脫證果故事出自《佛說黑氏梵志經》

從前印度有一個修得五種神通的梵志,人人都稱他爲五通梵志(徹視、洞聽、自在飛行、自察心念、知人來生),他很善於說法,常常感動天女來散花,天龍八部來護法,連閻羅王也來聽法。

有一天閻羅王聽完法後,卻在一旁哭泣,梵志就過去安慰他,並且問他爲什麼在哭。閻羅王說:法師,你雖然單說法要,但是尚未得到漏盡通,生死還未了,幾天之後,就會和我一樣墮到地獄到來了。

梵志聽了大驚,請求閻羅王告訴他如何才能解脫。閻羅王說: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您可以去請教釋迦牟尼佛,他可以救您。

於是梵志拿了兩束花來供佛,佛陀看見他一進來,邊說梵志放下,於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佛陀又說:梵志放下,他又放下左手的花,合掌默然而立。

佛陀再次說:梵志放下。梵志很納悶不解的說:我已經兩手空空了,爲什麼您還要叫我放下?

佛陀說:我並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將你的六根、六塵、六識,全都放下。五通梵志終於聽懂佛陀的話,立刻通身放下,頓證阿羅漢果位,解脫自在。

金剛經寫禪的第8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8堂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行無住分第四下 見輝師父開示。

桶底脫落 從六塵練習布施

禪宗有一句話說:「桶底脫落。」我們要學習放下,要先從執著的念頭去觀察,我們在意的不外乎就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分別計較,所以在〈妙行無住分〉,佛陀教我們如何放下,就是先從色、聲、香、味、觸、法來練習布施。

布施的時候注意自己的心,要不住相布施,如果菩薩能夠「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有的人說,福德是不是就是梁武帝所執著的人天小果?事實上,如果不執著福德,就是無量的功德,就是無上的功德。

《六祖壇經》:「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六祖壇經》:「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如果我們能夠明白自己的心,不執著、不罣礙、不分別、不計較,自然而然你所達到的效果,就是平等法界,就是如虛空一般,不論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都不可思量。所以我們在修行,就要從不住相布施來入手。

最後佛陀講:「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我們透過寫金剛經,來修煉自己的心。面對這一部經,我們在寫一筆一劃的時候,要全神貫注,只有當下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放下現在的分別念,自然而然就會回到當下的圓滿究竟的金剛般若之心

傅大士有一個偈語: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安住當下清淨自性

他講的是,我們每天行、住、坐、臥,都與佛形影相隨,同眠共起,如果要知道佛的去處,其實就是當下自性的清淨。我們要知道,用這個佛的心,每天跟自己的佛性起身、睡眠,我們的每一個當下,都是佛的神通妙用,這是最殊勝的境界。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大眾開始繼續寫經練心。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的金剛經寫禪的第8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7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