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2堂課.法會因由分第一 六成就

金剛經寫禪的第2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2堂課,法會因由分第一  六成就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金剛經寫禪的第2堂課開始,我們要介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所採用的法本,是姚秦時代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中分成三十二分,是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所分的段落,後世都習慣採用。

法會因由分第一

法會因由分,介紹法會的緣起。

所謂「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

凡事一定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成就。

佛經的一開始,介紹人、事、時、地、物,六種條件成就,法會就會成就,稱為「六成就」。

哪六種條件成就這場法會呢?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信成就

我聞聞成就

一時時成就

主成就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處成就

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眾成就

信成就–如是

一開始,這個信成就就是如是,所謂的如就是如實,一模一樣的意思。當我們對佛法有信心,我們聽到的法,就會一模一樣的copy在我們的心裡。

《大智度論》裡面講到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惟智能度。」

《華嚴經》也講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要正確的建立我們的信心,金剛經一開始教我們,要怎麼樣有正確的信心?要「如是」。

意思就是不帶自己的妄想、臆測,自己的執著、偏好來聽這部經、寫這一部經。學習這個如是的心,自然而然我們的心就會回歸到實相,這個是修煉自己的清淨心一個很重要的態度。

聞成就—我聞

聞成就,是誰在聞?

要用心來聞,透過耳朵聽,聽到心裡,憶念不忘。把自己的心跟佛陀的心產生共鳴。這是我們在修行學佛一個很重要的習慣,要喜歡聽經聞法,耳朵聽得好,我們的心就會清淨,跟法相應。

時成就—一時

再來第三一時,這個時成就,就是在當下時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佛陀說法他會在某一個地方,也會在同時分身在不同的地方,每一個地方的時、空的概念都不同。譬如說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一日一夜,到了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就不同。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面,就談到時間的快跟慢長跟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譬如說我們現在來寫經,如果你很相應,很喜歡這個法門,你就會覺得時間過的很快;可是如果你心裡面有一些罣礙,覺得很煩,或者是不習慣這麼嚴肅的場合,你可能就覺得這時間好像很慢。時間到底是快還是慢,其實它是假的,因此佛陀他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三心了不可得。」我們要怎麼樣來修呢?就用當下這一念無念的心、無住的心。

我們來寫作我們來寫經,要先把自己過去的習慣先放下,要把所有的萬緣都放下,就在當下。在每一筆每一劃當中,安住在每一刻,這個就是一時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主成就—佛

主成就是說法之主,佛陀說法要啟發眾生的覺性,佛者覺也,我們怎麼覺呢?就是覺悟到自己是佛。佛有法身、有化身、有報身,法身佛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化身佛就是我們的心起覺照的智慧,有智慧的相,相由心生,你就會有智慧的相貌。

當我們寫經,用智慧之心來寫,寫之後,回歸到智慧的心。「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漸漸的你的心就會呈現出智慧的相,就是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個相狀,叫做圓滿的相。

我們一般心裡面有煩惱,就會現煩惱的相,如果我們現在透過修行,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讓自己的心歇息煩惱,你就會呈現出一個佛的相,就是覺悟的相。

化身佛是心的作用,我們的心一念慈悲,就是菩薩的作用,一念貪婪就是惡鬼的作用,一念精進就是聲聞、緣覺解脫的作用。心有很多做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作用,叫做千百億的化身,我們現在來修行,就是一個清淨的化身,也希望透過自己的修煉,可以把這樣的清淨帶到各個角落。這是主成就,可以藉由書寫外在的佛像、佛經,來啟發內心的自性佛。

處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再來第五,處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這一次金剛經法會的地點。舍衞國是印度北方的一個大的國家,在這個舍衞國裡,有一位給孤獨長者,他非常樂善好施,但是在當時舍衞國的人民,是喜歡做善事,卻不知道有佛法。有一天須達長者為了要幫他的兒子提親,來到王舍城,就是南邊的王舍城,結果他住在親家的家裡,隔天準備要提親。當天晚上他看到所有的人,都在忙忙碌碌在打掃,準備明天很重要的一個活動。

他以為是自己的關係,以為是因為這一門親事,結果打聽之下發現不是為了他而準備,而是要迎接一位佛陀。他聽到佛陀這兩個字哇汗毛直豎,覺得這是一定是一個偉大的人,否則為什麼只有光是聽到他的名號,就像自己產生這麼殊勝的效果!

所以他就打聽什麼是佛,誰是佛?佛陀是做什麼的?聽完佛陀的事蹟之後,他非常的感動,當天晚上就打聽佛陀住在哪裡,馬上就跑去見佛陀。他在竹林精舍見到佛之後,佛陀為他開示,在當下他就證到初果。於是他就想到我自己國家的人民,真的實在太可憐,竟然這麼殊勝的佛法都不得聽聞,因此他就為他的人民請法,祈請佛陀回到舍衛國去,為舍衞國的人民來說佛法。

佛陀很慈悲,他當然就已允許的,可是佛陀給他提了一個要求,他說我現在常隨弟子有這麼上千人,你必須要找到一個地方,是可以讓所有的法師,都可以安住的地方。須達長者聽到之後,馬上回到舍衞國去,尋找適合的精舍所在地,結果他找來找去,就找到最漂亮的一個園林,打聽之下發現是祇陀太子的私人花園。

他去找祇陀太子,他說:太子你的花園可不可以賣給我?太子就很好奇,可是你為什麼要跟我買花園?這個花園我是不賣的,哪有這個太子在賣花園的,那你到底是要做什麼用?這須達長者就跟他講,我是想要去找到一個很大的地方,可以很適合這佛陀帶著他的弟子,來住在我們的舍衞國,為我們舍衞國的人民來弘揚佛法。

悉達多太子聽了,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怎麼會有人這麼傻,要去買一個這麼大的地方,而且不是留給自己用,是要請一個什麼佛來的。祇陀太子不以為然,他就開了一個天價。他說既然如此,我現在就賣給你,但是你要拿等值的黃金,黃金鋪地鋪地之後,拿這樣的黃金來跟我買。

我們常常有一個成語叫做寸土寸金,沒想到須達長者說真是太好了,我什麼都沒有,最多的就是錢。他回去就趕快把這個大象找過來,一頭一頭大象拖著一車一車的黃金,就真的來鋪地,要來跟祇陀太子買,這塊祇樹給孤獨園的這個公園。祇陀太子真的是傻了,他說竟然真的有這麼傻的人,我開了一個天價,我是開玩笑的,你竟然還真的把它當真的。須達長者就說,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不可以反悔的。

祇陀太子也深受感動,他說,如果你願意花這麼多的價錢來買這塊地,只是為了要供養這個佛陀,表示這佛陀一定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但我後悔了,我不想要把這個地給你,因為我也想要來護持,把這一塊地送給佛陀。給孤獨長者他覺得,這怎麼可以,被祇陀太子修掉這個福報呢?所以兩個人在那邊僵持不下。

最後祇陀太子就說那這樣好了,這個地可以給你,就算是你的,但是這地上的這棵樹,這麼多的樹參天古木,你是買不了的,我也不賣,你去跟佛陀說,這個樹就算我送給他的。須達長者聽了非常的高興,馬上就啟程去跟佛陀報告,而且祈請佛陀為這個公園、這個花園來命名。佛陀聽了之後,就為這個花園取名為祇樹給孤獨園,祇陀太子供養的樹,給孤獨長者供養的園。從此佛陀就因應這個須達長者的邀請,住在舍衞國長達二十五年。

到現在我們聽到的很多經,譬說阿彌陀經、金剛經、楞嚴經,都在這個舍衞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演說的。我們說現在須達長者,他所發心的這一塊園地,發揮這麼大的功能,甚至於佛法流通到後世,我們都會感念當時布施的這個人。捨一得萬報,現在我們凡是在經典裡面,得到一字一句的受用,甚至於有人因此開悟證果,我們的功德,都由祇樹給孤獨園的這個給孤獨長者來護持。

我們說這是當時的一個發心,如果給孤獨長者他沒有把自己的財寶布施出來,他所有的財寶,也不過就是在這一生當中所擁有,他沒有辦法帶到千秋萬世,後世的子民不一定得到受用。但是他把當時這個世間的財寶,轉換成出世間的功德法財,這個布施供養道場,成就大眾千千萬萬的人的修行,這是非常非常殊勝的一個功德事業。

可以從有漏的有限的世間財,轉換成無漏的無限的功德法財,這是給孤獨長者一個非常重要的故事跟他的發心。每一部經佛陀都會記載在哪裡來說這一部經,所以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說法的地方。

眾成就

再來眾成就。一個法會通常都會有三種成員:

第一、叫做當機眾

第二、叫做影響眾

第三、叫做結緣眾

所謂的當機眾就是適合這一部經,整個法會的根基,聽了有所成就,不管是開悟,或者是證果,這叫做當機。第二叫做結緣眾,就像有時有些人他來結結緣,他不一定相應這個法門,但是先累積,結了一個善緣,以待後來。

第三是一種影響眾。就像我們的學長,或者是這個佛陀的法會,都會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等這些大菩薩。文殊菩薩是佛陀的老師,但是他來到法會現場,他一定比佛陀還厲害,他是佛的老師,他是智慧第一的菩薩;但是他來到現場,他也來參加法會。為什麼?因為他來帶動、影響。

我們的活動也是需要有很多的學長,這些學長們都大有來頭,都臥虎藏龍,也也許在這裡面,就有文殊菩薩隱藏在大眾當中。

金剛經的眾成就是誰?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俱就是都到了,到齊了。剛好那一千兩百五十人,包括由五比丘,就是佛陀的第一批弟子五比丘,還有三迦葉有一千人。這個三迦葉是三兄弟,他們過去是拜火教,最大的這個優樓頻螺迦葉是哥哥,他領眾五百人在修行。弟弟伽耶、那提兩個迦葉,他們各帶領兩百五十人,在河的下游修行。

佛陀成道之後,第一個就去度這個大迦葉。這個優樓頻螺迦葉他當時是很有影響力的。佛陀跟他說了佛法,兩個人在辯論,辯不過到晚上,佛陀就說他要住下來。優樓頻螺迦葉就把佛陀給放到那個火龍所在的洞穴裡面,他想這下子你明天就死無葬身之地。沒想到隔天早上一去看,佛陀這隻龍竟然乖乖的就趴在佛陀的腳邊,成爲佛陀的弟子,因此優樓頻螺迦葉就被佛陀給降伏。

大迦葉來了,老二跟老三也都帶著他的弟子們一起歸投佛法,所以一下子佛陀的僧團就有一千個人,他是很大的一個陣仗。

再來舍利弗跟目犍連各領眾一百人,舍利弗跟目犍連在還沒有遇到佛陀之前,本來就在修行,舍利弗和目犍連兩個當時都非常的聰明,沒有老師,所以只好自己開始帶著人在用功。彼此之間就有一個約定,如果對方遇到好的老師,一定在第一時間通知彼此。有一天舍利弗就在路上,遇到佛陀的弟子五比丘之一,這叫馬勝比丘,馬勝比丘剛剛出家,他出去托缽,結果遇到舍利弗。

舍利弗很有智慧,他眼睛一看到這個比丘的威儀,他馬上就上前問訊頂禮,就問了這個比丘:他說,你的大師是誰?大師教你什麼法?這馬勝比丘就說:我剛剛出家未久,我不太會說佛法,但是我的大師是佛陀,他常常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沒想到馬勝比丘剛講完,舍利弗聽到這一句,當下就得到法眼淨,就證到初果,馬上就歸投到佛陀的坐下,不到一個月,他就證得羅漢。舍利弗的朋友目犍連,也帶著一百個徒眾一起來歸投佛陀,成爲神通第一的弟子。另外還有五十人是耶舍,耶舍帶著他的好朋友五十個一起改歸投佛陀。

佛陀的僧團一千兩百五十的比丘裡面,總共有各種不同背景的人,一起組成的僧團。所謂的僧就是眾的意思,眾叫做清淨海眾,所有的出家師父依者六種原則,大家一起共住,一起共同修行。

六和敬:身和同住,意和同悅,口和無爭,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依著這六種和合,六和敬,就可以成立殊勝的僧團,大家就會可以安心的修行。

以上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個是整個法會的因由。我們今天先介紹這個六種成就。

佛陀講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既然如此,我們在寫外在的這個佛,就要回歸到自性之佛。佛門當中講三皈依,就是自皈依佛陀,皈依自己的心裡面的覺性。我們在寫經的時候,一筆一劃的安住在自己的覺性上,自然而然你的心就能夠歇息,能夠產生一個清淨的感受。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的金剛經寫禪的第2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1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