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6堂課,大乘正宗分第三 下,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6堂課
目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三分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降伏其心方法:廣大心,第一心,長遠心,不顛倒心。
• 廣大心:不論冤親皆度化。
• 第一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 長遠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 不顛倒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 與佛同願同心
• 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
• 期待下一生能成佛,卻一事無成。
• 發四弘誓願,跟佛陀做長久的承諾。
• 長遠心:無邊、無盡、無量、無上
• 寫經練長遠心
• 不顛倒心: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接下來,在金剛經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在這裡講到這個是不顛倒心。什麼意思?原來他下面就講,因爲菩薩發心,他不爲名不爲利,不爲任何個人的一己之私而發心,他發的是一個純正的心,所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話,他就不叫做菩薩。

•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這裡提到了四個相,這個四個相在金剛經裡面非常的有名,甚至於有人認爲所謂的四句偈,指的就是這四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 無我相:我相是五藴假合體,皆是虛妄。
• 色身虛妄,時刻都在變化。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楞嚴經》卷第二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 色身無常,無人能避免。

• 受、想、行、識:精神集合體

• 受如水泡

這個受也是不斷的在變化,早上起來,如果你睡得很好,精神氣爽,你會覺得今天心情很好,結果出門突然之間遇到交通的擁塞,或者是在公司,老闆沒來由的把你叫去罵了一頓,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你的感受就會很不好。

雖然感受不好,也許我們前一刻心情很不好,可是後一刻聽到的佛法,或者是讀起經典,乃至於來上個課,感覺心情又好很多。所以我們的受,是隨時都在變化的。所謂受如水泡,受就像水泡一樣,它一瞬間就很容易破掉。

• 想是虛妄

再來,我們知道想,每個人都有想法,這個想也是虛妄的。比如說我五歲的時候,就會希望我長大,每天都要看卡通,因爲在五歲的小孩心中,卡通是他生命的全部。可是你到50歲,你還會每天看卡通嗎?

五歲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擁有那一臺小火車就像擁有全世界,但是到50歲你就會覺得,你擁有的不只是要小火車,你甚至於擁有全世界,你還是不能夠滿足。到底是世界變了,還是是我們的想法變了,是你的擁有變了,還是你的想法變了?

• 心猿意馬

所以我們的想,常常患得患失,想東想西。所謂心猿意馬,你卻發現20歲的想法,到30歲回頭一看,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不成熟;但是到了50歲,你經歷了世間的滄桑,你再回頭看看過去,又會覺得過去的自己跟現在,其實在想法上又有所改變。

• 我執造成見解差異

一般會固執己見,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是真實的、是真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一個我執的展現,但是事實上想是虛妄的,因爲只是立場的不同。

如果你今天是老師,你會從老師的角度來看這件事;你是學生,你就會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哪一個才有理?我們如果沒有覺察到想是虛妄,你就很容易陷入這個想的一種自我打結。

《雜阿含經》卷十二:「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 行陰遷流

再來,行。行陰是一種遷流的現象,從過去到現在是未來,有身行、有口行、有意行。

• 執著行陰,造成對立衝突。

這個行就是行走,就是遷流。我們的生活會形成一種脈絡,意識有意識流,我們講話會有講話的習性,有所謂的口頭禪,有自己喜歡講的一些語詞。我們的身也會有不同的生活習慣,有不同的做事風格,這些都是行陰的展現。

每一個人在不知道自己的行,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一種軌跡的時候,就會以爲這就是我,這就是一個個性,我天生就如此。順著自己的個性,你就喜歡這個人,叫做臭味相投;不順心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人的步調,他的行事風格格格不入。到底誰是對的?

當我們執著行的時候,把行當成是我,而且堅持自己的特色跟風格,你就會產生很多的對立跟衝突,乃至於不相容。行是虛妄的,我們要了解這件事情。

• 識:生命的總報體

最後,識也是虛妄。所謂識,就是整個生命的總報體,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所有的累積,統統都在八識田裡面,形成一個個人獨特的生命記憶、生命故事。

我們累積了一生,承載著這些所有的悲歡離合,有一天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帶著這一生的善善惡惡,要總算。總算賬之後,要到下一生,又是新的因緣的開始。

如果我們這一生是人,我們愛的就是跟人有關係的親朋好友,名利財色;如果下一輩子我們是一隻豬,你還會喜歡人的這一切嗎?如果下一輩子你是天上的天使,你會不會覺得你現在所執著的這個,都不值得一提?

• 執著名利得失,而產生憂悲喜捨。

以前有一個人他往生了,在他這一生當中做很大的善事,所以在他要往生前,他所信的神給他一個承諾,他說你要上天堂,我給你一個機會,你可以帶一個行李箱,你最喜歡的東西到天堂去,你可以隨身攜帶一個行李箱。結果他就在想,什麼是最有價值的?他就趕快把所有他庫藏裡面的黃金,全部塞到他的行李箱,非常重滿滿的一個行李箱。

當他氣喘吁吁的拖著這個行李箱,在那邊搬得滿身大汗,來到天堂的門口的時候,天堂的天使守衛他就很好奇,他說你搬的是什麼?怎麼搬得這麼辛苦,可不可以讓我看看瞧瞧?結果這個人就很得意,他說我帶了世間最寶貴的東西,我珍藏了一輩子。

結果給他看了之後,打開行李一看,這個天使笑到牙齒差點掉下來。他說你爲什麼帶著一箱地磚上來?這個到處都是,這是我們都踩在腳底下,根本就是非常普遍的東西,結果在你們人間竟然奉若珍寶,還要買這個保險櫃把它藏起來,真的實在是太可笑了。

我們知道,我們這一生所愛的東西,它真的這麼真實嗎?它是不是因爲你是身爲人,所以你才會在意這一切?如果下一輩子你已經不是他,跟他有關係的這一些所有的生命的記憶,又在哪裡?我們常常看不過眼前的名利得失,而在這個裡面走不出來,心裡面產生很多的憂悲喜捨。那麼我們要知道,如果我們看清楚識是虛妄,那麼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能會多一份灑脫。

• 無我相:五藴皆虛妄

所以以上,不管是色、受、想、行、識也好,我們個別去分析,會發現其實它是真的非常虛妄,我們所謂的我,就是由色、受、想、行、識,集合起來的一個假合體。請問有我嗎?這就是所謂的無我相的真理。

我們現在看到的我,我們這麼在意的我,心心念念的我,所謂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卻是煩惱的來源。

• 東坡輸玉帶
佛印住持潤州金山寺。東坡赴杭。過潤為留數月。一日。佛印挂牌與弟子入室。東坡便服入方丈見之。佛印云。內翰何來。此間無坐處。公戲云。暫借和尚四大用作禪床。佛印曰。山僧有一轉語。內翰言下即答。當從所請。如稍涉擬議。所繫玉帶願留以鎮山門。東坡許之。便解玉帶置几上。佛印云。山僧四大本無。五蘊非有。內翰欲于何處坐。公擬議未即答。佛印急呼侍者云。收此玉帶永鎮山門。東坡笑而與之。佛印遂取衲褐相報。

宋朝蘇東坡跟佛印禪師的故事,大衆都耳熟能詳。蘇東坡常常都會去拜訪佛印禪師,他們兩位常常在道理上、在佛理上,會互相鬥法。有一天蘇東坡到寺廟去,看到大殿裡面擠滿了聽衆,佛印禪師正在講經。

佛印禪師看到蘇東坡來了,他就對蘇東坡說:蘇居士,你來得真不巧,這裡沒有你的位置。蘇東坡聽了,知道這句話裡面是含著禪機,所以也就針鋒相對回答他:既然如此,爲什麼不暫時借你的四大來做座位?

這個四大,就是色身由地、水、火、風組成,地大就是堅硬的部分,水大就是溼潤的部分,譬如說血液、尿液,乃至於淚液。再來,火大就是指溫度的部分,風大就是動作的部分,人的色身就是由四大假合。

蘇東坡回答佛印禪師,暫借你的四大來坐座位,就是要坐在你的身體上。佛印就回答他說好啊,但是我有個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我就把身體給你當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來,那麼就要解下你現在腰上面的這個玉帶作爲賭注。

• 四大本空,五藴無我

於是佛印就問:剛剛看居士說,要借我四大來坐座位,表示居士您是懂佛法的。佛經上面不是說:四大本空,五藴無我嗎?請問居士,您要在哪裡坐呢?

• 本性本空

佛印所說的,其實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本性本空的道理,蘇東坡就啞口無言,只好認輸。佛印就說:蘇學士,輸卻玉帶也。

• 執著我相會帶來四種煩惱:我貪、我見,我癡、我慢。

我們知道,四大本空,五蘊無我,可是到了生活中,我們卻常常爲了一個我,而跟人爭得面紅耳赤,而常常心裡面憤憤不平。

我相很重會帶來四種煩惱:我貪、我見,我癡、我慢,如果我們始終看不清楚四大本空,五蘊無我的道理,用一個執著的想法,由我相的想法來行菩薩道、來度衆生,我們就會執著這個衆生是我度的,我比你厲害,甚至於洋洋自得。

• 無我相就沒有眾生相

所以度了一切的衆生,要沒有我相,不是我在度衆生,衆生本來就是自性自度。有了我相就會有衆生相,所以無我相就沒有眾生相;沒有衆生相,就沒有人相、壽者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其實它是連帶的,以我相爲根本。

• 菩薩成就一切衆生成佛的發心

那麼我們要了解菩薩發心,他是菩提心的發心,而不是妄想心的發心,不是爲了要一爭長短,不是爲了要拼業績,不是爲了要表現自己的能力,也不是爲了要累積功德。菩薩的度衆生,就是成就一切衆生成佛的這種發心,所以我們要廣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地藏王菩薩他發的一個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 地藏王菩薩心中無地獄

有一個居士跟師父說,他覺得地藏菩薩是最執著的菩薩,因爲他說地獄不空。其實在地藏王菩薩的心裡,根本沒有地獄。地獄怎麼來的?地獄是我們的執念,到最後形成一個牢籠,把自己給框架住,讓自己貪、瞋、癡,自我摧殘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的心放寬,用般若自性來療愈我們的身心。

• 直指人心

金剛經的寫禪,金剛經的讀誦,金剛經的修煉,都是直指人心,只要我們發菩提心,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真心啓動,而超越妄想我、假我。
• 衆緣和合而生,眾緣別離而滅

這個衆生本來就是衆緣和合而生,眾緣別離而滅,既然是一場的夢幻佛事,那麼我們爲什麼在這裡面,產生自己的分別念?而且有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過得去的這個坎,過了一段時間,甚至於十年、二十年之後,回頭來看看,當時的確是太過於意氣用事。既然沒有過不去的坎,爲什麼我們會著眼在你眼前,而不願意放自己一馬?

• 放過自己

有一個居士來學佛,她始終都找人抱怨,她抱怨的是她的婆婆。結果有一天,他跟師父又在提到她的婆婆,是怎麼樣虐待她,怎麼樣欺負她,怎麼樣的刻薄。最後我就問她一句話,妳婆婆已經往生多久了?她說我的婆婆已經往生十年了,我說既然已經往生十年的,爲什麼你還放不下她?

她突然恍然有悟,原來對方對你的過失,如果你始終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其實你放不過的是自己,而不是放不過對方。

• 如何降伏其心:發四心

所以我們希望大眾藉由金剛經的修煉,能夠真正知道,什麼是值得追求的,什麼是不要太罣礙的,慢慢練習,慢慢的在自己的心裡面,建立一座金剛塔。這個金剛塔他就是菩提心之塔,那麼我們在修菩提心、在寫經,就非常的有意義了。

再次強調,這不是一堂書法課,這是一堂修行課,在金剛經寫禪的第6堂課中,希望大眾用一個清淨的心,來降伏其心,來發廣大心、第一心、長遠心、不顛倒心,這樣就不虛此行,不枉此生。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的金剛經寫禪的第6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5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寫禪的第6堂課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