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見輝法師開示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這一支香-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我們繼續談金剛經》第十七分〈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燃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究竟降住起修分

《金剛經》的兩個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當機重問降住

這一分名為〈究竟無我分〉。佛陀又再一次重新提起,貫串《金剛經》的兩個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架構: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信)第一分~第八分:透過這兩個問題,生起修行的信心。
  • (解)第九分~第十六分:深解義趣
  • (行)第十七分~第二十三分:如實起修
  • (證)第二十四分~第三十二分:證果

整部《金剛經》的架構,可以分成信、解、行、證,依據昭明太子講:《金剛經》分成三十二分的結構。前面第一分到第八分,透過這兩個問題,讓我們生起修行的信心;從第九分到第十六分,依據這兩個問題來闡述,降伏其心云何應住,所需要的認識。須菩提在這個階段,他已經深解義趣,而涕淚悲泣

依悟起修

到了第十七分開始,把這一個深解的義趣,能夠如實的起修。這兩分的問題看似一樣,但是兩相比較之後,會發現有四點的不同:

  • 第一、對象根器的不同
  • 第二分:初初開始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
  • 第十七分:已深解義趣的善男子、善女人

第一:是對象根器的不同。在第二分時,善男子、善女人,初初開始發菩提心,應該要如何來學習,如何來安住

第十七分,這個善男子、善女人,已經深解義趣了,是深刻的明白道理的善男子、善女人。

  • 第二、發心的深淺不同
  • 初發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心
  • 第十七分:發修行證果的證悟之心

第二點的不同,是發心的深淺不同。前面是初發心,發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心;現在是發修行證果證悟之心,是發起身心要修行,要證果的身心。

  • 第三、妄心粗細的不同
  • 粗妄想: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第十七分:已通達般若義理,尚有微細動念執著

第三:是妄心粗細的不同。前面提問的時候,妄想是的,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凡夫的妄想;現在提到的妄心,則是已經通達般若的義理,只是還有微細的執念。在這個時候,修行就要層層疊疊的抽絲剝繭。

  • 第四、降伏內外的不同
  • 除去心外的境界相: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
  • 除去心內的執著:層層的除去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第四個不同,是降伏內外的不同。前面要除去心外境界之相,所以佛陀前面回答:無住生心要怎麼樣呢?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

現在是要去除心內的執著,所以這裡就是要能夠,層層的把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觀念徹底的去除。

  • 降心離相,究竟無我 – 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明白了這四種差別,那麼這一分的重點在哪裡呢?這一分最重要的,可以從標題看的出來,叫做〈究竟無我〉究竟無我,就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什麼是究竟之法:實相
  • 因 – 發菩提心
  • 果 – 圓滿成佛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怎樣才叫做究竟呢?究竟之法就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呢?這裡提:「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所以從因上來說,發菩提心發菩提心

很多人剛開始學佛,最常起的疑問,就是什麼叫做菩提心,發菩提心,他會得到什麼結果。所以我們在剛剛開始講,發菩提心,就是發要成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發菩提心的結果,是圓滿成佛

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見輝法師開示

如何圓滿成佛 – 究竟無我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怎樣圓滿成佛呢?釋迦牟尼佛然燈佛的時代,遇到然燈佛然燈佛為他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就是連他未來的果報會成佛,而且名號叫做釋迦牟尼然燈佛都已經很明確的為他授記。

離相得授記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燃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不論是因上的發菩提心,或者是果上的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實無有法,這樣才叫做究竟無我。所以佛陀在跟須菩提討論的過程,佛陀就說:「如是如是。」

因、果,皆了不可得。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這邊講:「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然後下面就講:「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單來說,因或者是果,通通都是了不可得

了不可得就是,因為當我們能夠認識:「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自然而然,就會以無所得的心來行菩薩道。

究竟無我的三個執著:我執、法執、空執

這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有三個層次的執著:

第一是我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第二是法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第三就是更微細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執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修行學佛剛剛開始,要破除我相。過去見到人,自己就有一個分別,心裡面有一個價值判斷。我的個性很耿直,我就欣賞跟我同樣類似的人;我的個性比較圓融,比較溫柔,我就會喜歡、認同,這相同價值觀的人。

可是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一種米養百種人,每個人都不同,來自於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思想,甚至於同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想法,也都不盡相同。在這些同跟異之間,我們就產生很多的取跟捨,建立喜歡跟不喜歡。

我執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指月錄》

青原惟信曰:「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歸根結底,這種分類方式,就是禪宗祖師所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基本上每一座山,都有它的姿態,可是如果我們徧好哪一種風景,哪一種特質,你可能就不相應於另外一種。

我執五陰無我,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這個世界是狹隘的,而且是以為中心的。發菩提心的菩薩要去除我相,所以開始就破除我。怎麼破呢?就要能夠了達,所有的我相是因緣和合,假合而成的,所以五陰無我照見五蘊皆空

破法執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了解無我的道理,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契入了無為法,了解了無為法,明白了空性的道理。

破空執 – 究竟無我

有的人對於產生執著,這個也是一種我相,只是它很微細,它跟過去的執著是不一樣的。以前的人生,現在覺得是顛倒、是浪費,但是如果我們,也執著現在的這種生活,執著禪定的境界,執著這個空,它也是會把我們給局限住,也會把我們的心限制住,而不得自在。

所以要破我相這四相,它這三個層次裡面,最困難的,就是最微細的這個空執。現在透過發菩提心降伏其心的這個方法,就進一步把這四相,也能夠徹底的破除,叫做究竟無我

離相得授記

實無有法 – 實相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所以到這個階段,佛陀就講:「實無有法。」你所認為的,乃至於涅槃,它都不是真實的。你已經得到圓滿的佛果,佛果也不是真實的。當我了達這個道理,通達這個道理,然燈佛就為釋迦牟尼佛授記。

實相 –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再進一步來說,實無有法的這個道理,其實就是實相的道理,所以他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 結示中道
  • 實相 – 無實無虛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當我們真的了解「實無有法」,而不執著任何一個法。不執著,不執著,不執著,那麼到這個階段,佛陀就講:從發菩提心到最後成就佛果,這個因跟果的這中間,沒有實法,但是也沒有虛法,無實無虛,這時候,才是真的通達實相的道理。

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果修行人了解這件事情,你就真的通達佛法。什麼是佛法?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法達法師向六祖請法機緣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法達問法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六祖壇經》裡,有一段法達法師六祖的機緣。法達法師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頂禮六祖大師時,頭不至地。

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六祖當下喝斥他:「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他說:「要禮佛,頂禮的時候,頭不著地,沒有恭敬心,還懷著輕心、慢心,不如不禮的好。你的心中一定有所執著,你平常都在修什麼法門?」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法達法師回答:我念法華經已經三千部了。

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法華經》總共有七卷,精進的念誦,一天可以念一部,如果每天一部,念三千部至少要花十年。這種修行的功夫,應該算是數一數二的精進。

可是六祖聽到之後,他跟法達法師說:「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他說:「你如果念到一萬部,真的懂了法華經,而不覺得自己了不起,那我就可以跟你平起平坐,你可以不用頂禮於我;但是你今天,辜負你自己的用功,誦了三千部的法華經,卻得到一個傲慢。」

  • 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所以他講:「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禮佛本來是為了要降伏我慢,你現在禮佛,連頭都無法頂禮,表示你的心裡面,有一個我在。有了我相,這個過失,它會把我們累積的福報與功德折損,枉費你自己,累積這麼多的福報跟修行。

法達請法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法達法師非常的慚愧,真的降伏了他自己的傲慢,請法與六祖。

  •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 、示、悟、入佛之知見

「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六祖點明他,《法華經》裡面不明白之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了要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讓一切眾生都明白,人人皆能成佛人人皆有佛性的道理。

經有何過,豈障汝念?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經過六祖的指導,法達法師就豁然開朗,他就問:「那這樣我還要再繼續誦經嗎?」六祖大師就講:「經有何過豈障汝念

實無有法真實義 – 無實無虛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啊,我們誦經、禮佛、打坐,這些方便法,它是為了要讓我們明白自己的心。明白了心,破除了我見,破除執念之後,你就真的能夠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不會執著任何一法,這就是實無有法的真實義。當我們明白實無有法的道理之後,就知道原來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

法達法師他不明白,一切法都是佛法的道理,他就會對人有分別,覺得自己學了很多,就產生傲慢的心,沒有辦法對一個不識字的人頂禮,也沒有辦法放下自己的身段,虛心請益。

當我們破除一切相,你就不會執著於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它才是你所認同的,一切法皆是佛法。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最後六祖就講:「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六祖大師的重點,就在點明,不是經的問題,而是你懂或不懂。心如果不明白,沒有悟道,那誦多少的經,都被經所轉,被誦經的數量所轉。

心悟則能轉經

同樣的我們來寫《金剛經》,如果你不明白,寫經是為了明白自心,你就會被自己寫的字體,寫了幾幅,寫的狀態,寫的美感,或者是環境,或者是眾人的評價而轉了。寫到最後,反而執著了寫經,失去自己的本心。所以要能夠轉法華,要轉經,叫做心悟則能轉經

如何轉經 – 破四相,「無念念即正。」

怎樣才叫做轉經呢?你能夠破除所有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達到無雜念,無執念,無妄念的究竟之念,這時候,「無念念即正」,這樣就可以長御白牛車,直至佛的寶所,這才是佛法的一個殊勝的道理。

究竟無我 破四相、法相、空相,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所以這裡佛陀就講到,究竟無我,就是把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有的法相以及空相,全部都能夠破除,這時候你就達到,一切法皆是佛法

實相究竟無我

《指月錄》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華嚴經》

「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切時,一切處所,常行般若,這時候就是真正實相的境界。

我相、我執、我見,無法明白實相。

我們有時候以貌取人,總是用社會的眼光,看看這個人的學歷、身份、財富、地位,或者是容貌,用這樣的條件來評價他人,常常會沒有辦法看得清楚,也沒有辦法正確的衡量。

佛陀的眼中的眾生,佛陀眼中的世界,是什麼呢?佛說人人皆有佛性,我們能不能夠看到每一個人,都看到他成佛的可能性呢?還是用我們自己的我相、我執、我見,來分別呢?

我們有了自己的分別心,有自己心裡面的一把尺,你就對於所有的人、事、物,就有取跟捨,這時候你看待所有的事情,沒有辦法平常心,也沒有辦法真的明白實相的道理。

一切法即空、即有、即中道

離相方能徹見實相。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所以佛陀講:佛說一切法,即是佛法,但是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是當我們能夠不用自己的我見,來評判這個世間,所有的法都是佛法,但是所有的法,也不是佛法。

什麼意思?菩薩低眉是無量的慈悲,菩薩的金剛怒目,難道不是無量的慈悲嗎?所以最重要的,是放下我們心裡面的那一個我見,自然你就能夠徹見實相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接下來佛陀就舉了兩個例子:「譬如人身長大,這是第一個例子;第二個例子,叫做莊嚴佛土

感報離相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所謂的身相,佛說人身長大,是大身嗎?最大的身,叫做圓滿報身,他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非常的莊嚴。

《阿彌陀佛讚》講到:「白毫宛轉五須彌。」佛陀的三十二相的白毫相光,可以迴轉五個須彌山,一個須彌山就是一個世界,五個須彌山就是五個世界。這個白毫相光是如此的莊嚴,如此的清淨。

佛陀問須菩提:這樣算是大身嗎?須菩提說:是。雖然說是大,可是如果是相對的有相的大,它就不是真的大。真正的大身是什麼?就是佛陀的無見頂相,才是真實的大身。

法身實無可見

黃檗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卷下《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

師云:實無可見,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只教你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作眾生見,不落眾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

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外道者樂於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黃檗禪師《傳心法要》裡,有人問黃檗禪師:「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

黃檗禪師:「實無可見,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

這段對話很有趣,無邊身菩薩,顧名思義,就是他的身是無邊的;如來的無見頂相,顧名思義,就是他的頂。沒有人見過佛陀的頂,因為佛陀的頂是沒有邊際的,是無限無窮的高。

那麼無邊身跟無見頂,究竟誰高呢?黃檗禪師就回答:「實無可見。」為什麼?因為其實無邊身菩薩就是如來。自己看不到自己,自己也不需要看見自己,自己就是自己,所以到達究竟無我的時候,已經沒有我,沒有我,就是心佛眾生,無有差別

離相方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從這個實相去觀看去思考,如來所說的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正報依報,都是實無所見

所以不管是身相也好,淨土也好,正報依報,都是實無所見,也就回應前面所講的,「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開佛知見 – 於相離相於空離空。」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法達問法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怎麼樣契悟呢?回扣到六祖大師所說的:是人外迷內迷外迷於境內迷於心;如果外不迷境,內不迷心,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就能夠「一念心開」,這就真的叫做開佛知見

「一念心開」,菩提心現。

是誰?就是自己的心,所以我們來寫經,就要能夠了解這個道理,不要執著於能寫的心,也不要執著於所寫的字,所寫的經塔,不迷於心,不迷於境,就是寫經的當下。

寫就是如實的寫,清清靜靜的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寫,沒有雜念,沒有妄念,全神貫注,沒有好沒有壞,自然而然,你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而菩提心自然現前。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無念、無住、無著,常行般若。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用這樣的體悟,再到生活中,繼續保持無念、無住、無著,自然而然,你就明白,什麼叫做一切時中,一切處所,念念不愚,常行般若。這個就是我們寫經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佛陀。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22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23堂課,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