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20堂課,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下)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20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20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這一支香-金剛經寫禪的第20堂課,我們繼續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十四分〈離相寂滅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離相方證果

〈離相寂滅分〉教我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即成就如來寂滅之境

佛陀與須菩提印證第一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這一段佛陀回應須菩提深解義趣,涕淚悲泣,」佛陀告訴須菩提:「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能夠聽聞金剛經,心生歡喜,全然接受,這樣的人的確是非常稀有的。為什麼?因為行菩薩道,要達到圓滿與究竟,一定要離一切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般若度引導前五度修行

所以接下來,佛陀舉了六波羅蜜裡的三個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布施波羅蜜。這三個波羅蜜在娑婆世界,我們很容易用得上的菩薩行。要怎麼樣離相呢?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六波羅蜜。最重要的是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 – 般若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眼。

所謂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六波羅蜜眼睛,做任何事情,如果我們的智慧之眼沒有張開,就像走路不長眼,很容易跌倒,所以般若波羅蜜有如眼睛,成為我們修菩薩行的嚮導。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在修般若的時候,怎樣才是圓滿呢?要能夠不即不離,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麼就沒有一個我在修般若波羅蜜,也沒有般若波羅蜜之法,就是在修般若波羅蜜。從,從非即的角度,來談如何修得圓滿。

忍辱仙人與歌利王師徒因緣

《賢愚因緣經》〈提波羅因緣品第十一〉

乃往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奈。當時國王。名為迦梨。爾時國中。有一大仙士。名羼提婆羅。與五百弟子。處於山林。修行忍辱。

接下來這一段非常重要的一個舉例,就是佛陀以他自己過去做為忍辱仙人,藉由歌利王割截身體,圓滿忍辱波羅蜜的修行。

於時國王與諸群臣夫人婇女。入山遊觀。王時疲懈。因臥休息。

過去五百世以來,佛陀作為忍辱仙人,在山裡修行。有一天,歌利王帶著他的妃子,來到了山間遊行,走累了,歌利王就在休息。

諸婇女輩。捨王遊行。觀諸花林。見羼提婆羅端坐思惟。敬心內生。即以眾花而散其上。因坐其前。聽所說法。

妃子就四處逛逛,見到忍辱仙人在修行,妃子們覺得很好奇,請教忍辱仙人在做什麼,忍辱仙人就為妃子們,開示修行的法要。妃子們很有善根,聽得津津有味,忘記他們的主子歌利王正在睡覺。

王覺顧望。不見諸女。與四大臣。行共求之。見諸女輩坐仙人前。

歌利王醒過來,發現妃子們通通不在他身邊,到處尋找,發現妃子們竟然圍著一個,不知哪裡來的野人說得正高興。

王即怒曰。於爾所功德。皆言未有。汝是凡夫。獨與諸女。在此屏處。云何可信。

歌利王非常生氣,馬上指責忍辱仙人:你勾引我的妃子。忍辱仙人說:沒有,他們很有善根,他們在聽我解說修行的法門。歌利王不由分說,非常的生氣,他說我不相信,你一定是在勾引我的妃子。

又復問曰。汝常在此。為是何人。修設何事。仙人答曰。修行忍辱。王即拔劍。而語之言。若當忍辱。我欲試汝。知能忍不。

我是修忍辱的人,怎麼有可能對你的妃子動心呢?歌利王說,既然你在修忍辱,那麼我就讓你忍忍看,看你忍不忍得住。

尋割其兩手。而問仙人。猶言忍辱。復斷其兩腳。復問之言。故言忍辱。次截其耳鼻。顏色不變。猶稱忍辱。

歌利王拿起他的劍,就把忍辱仙人的手跟腳割下來,看你還能不能忍得住,你心裡一定很恨我。

仙人告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我後成佛。先以慧刀。斷汝三毒。

忍辱仙人遭遇如此非禮的對待,在節節支解時,他非常的平靜,他跟歌利王說:我非但不怨恨你,而且我要感謝你,給我這樣一個考驗跟境界,反而幫助我圓滿,忍辱波羅蜜的修行,將來我成佛,一定第一個度你。

王乃驚愕。復更問言。汝云忍辱。以何為證。

忍辱仙人的回應,讓歌利王非常的驚訝,他更加的不信。他說:我不相信這個世間,有人遇到這種對待時,能夠不生瞋恨,還要發願度我,你根本就是在說笑話,你要怎麼證明給我看呢?

仙人答曰。我若實忍。至誠不虛。血當為乳。身當還復。具言已訖。血尋成乳。平完如故。

忍辱仙人說:如果我所發的誓願是真實的,天地為證,我的手腳馬上復原。他的手腳果然就恢復原狀。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修行難免遇到各式各樣的境界,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不管合不合理,境界就是境界,佛陀說:為什麼我在面對歌利王,如此非禮的對待時,能夠真的不起瞋恨心呢?

離相方證寂滅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歌利王的氣勢強大,我們不敢對抗;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佛陀的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因為遠離了四相,心是在寂滅的境界。寂滅是不起煩惱,如如不動,如此的狀態,就沒有什麼境界能夠傷害得了。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佛陀說:如果當時,哪怕有那麼一念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定生起瞋恨心。

金剛經寫禪的第20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0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下) 見輝法師開示

不隨境轉,反求諸己。

你在生氣嗎?只要還有那麼一點點氣,哪怕只有心裡面的一點點的不舒服、不自在,最根本的原因,一定不是境界的問題,不是境界強大不強大,合理不合理,不是那個人可惡或者是可愛,而是我們起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我們修忍辱,一定要反求諸己,而不要在境界上分別計較。

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

問: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如何?

師(黃檗)云:仙人者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也,不守王位,謂之貪利。

如今學人,不積功累德,見者便擬學,與歌利王何別?

黃蘗禪師《傳心法要》裡,對於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從心法的角度來談這一段。

有人問: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如何?

心不能安住而攀緣外境,如同支解六根。

黃蘗禪師回答:「仙人者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也,不守王位,謂之貪利。如今學人,不積功累德,見者便擬學,與歌利王何別?」

意思就是,我們不能夠安住自己的心,心遊境外四處攀緣,就像歌利王割截身體。

如見色時,壞卻仙人眼;聞聲時,壞卻仙人耳,乃至覺知時,亦復如是,喚作節節支解。

怎麼割截呢?「如見色時,壞卻仙人眼。」眼睛攀緣色,就把我們的眼睛割截了;「聞聲時,壞卻仙人耳,乃至覺知時,亦復如是,喚作節節支解。」

歌利王是誰?是我們的攀緣心仙人是誰?是我們的清淨心。當我們的心不能安住,四處攀緣,就是像歌利王一樣,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節節支解了。這是從上來談歌利王與忍辱仙人。

有五種層次伏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寂滅忍

再來,有五種層次:剛剛開始來修忍辱,從伏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到最後寂滅忍

伏忍 – 對境不生心。

伏忍:遇到境界,我們先把自己的瞋恨心、煩惱心先調伏。你罵我一句,我先學習不回應?你給我境界給我阻撓,我先不用瞋心,不用恨心來回應,我先讓自己的心保持平靜。

要能夠伏忍,能夠降伏,要有基本的定力。自己遇到境界的時候,先停下來,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這個就是對境不生心,不會讓這個事態越發嚴重。

但是如果只有而沒有斷煩惱,你這個煩惱壓在心裡,越演越烈,有一天不是內傷就是外傷。

內傷,就是自己心裡面憤憤不平變成心結,怨天尤人,自怨自哀,有的人還得了憂鬱症。

外傷,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裡面對家人,就開始把氣,轉移到自己的親人、朋友身上。最愛你的人何辜,他為什麼要無條件的接受你的憤怒呢?

信忍 逆增上緣,忍辱轉境。

不管是內傷還是外傷,通通是兩敗俱傷,所以伏忍之後,要進一步精進用功,建立正確的信念。所以第二個階段,就是進入正信

你要相信因緣果報,相信緣起性空,相信人人皆有佛性,相信這是自己發菩提心的因緣,把境界作為我們道業增進的逆增上緣,最好用的就是金剛經這一段。

佛陀示範冤親平等,與歌利王互相成就殊勝法緣。

佛陀為了要讓大眾,相信佛陀的方法,是究竟有效方法,他自己做為忍辱仙人,跟歌利王對應的結果,看起來忍辱仙人受了種種的委屈,竟然一點都不回應,可是結局是什麼?結局就是在這一生當中,佛陀修行圓滿,成就佛的果位;歌利王呢,歌利王成為佛的第一個弟子憍陳如

憍陳如為什麼有得度因緣呢?因為佛陀過去在遇到憍陳如作為歌利王,對他的不合理對待的時候,佛陀不但不會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反而發了誓願,要度化歌利王。隨著佛陀的願力,歌利王到了這一世,成為佛陀的第一個弟子。

我們光是看到這個因緣的變化,一般我們所謂的冤親債主,都是冤冤相報,你這一生殺我,下一生就換我殺你,一命抵一命,但是命運之輪到了佛陀的身上,他竟然改寫了劇本。

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忍辱仙人回應以無比的慈悲跟願力,勢必要度你,讓你成就阿羅漢的果德,所以這一生,他就終止他們冤冤相報的宿命,而變成師徒互相度化,互相成就的殊勝法緣。

我們看到佛陀的示範,我們要選擇,如何面對我們生命中的歌利王呢?我們是忍辱仙人嗎,還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模式繼續糾纏,續恩怨情仇,一生又一生無有止盡呢?

佛法提供我們另外一種人生的選擇,命運的主導權,是掌握在我的手上。當時忍辱仙人,也是如此的深信,會不會成佛,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你遇到誰。

遇到阻礙你的人,你把他作為逆增上緣,反而更策勵你的用功,成就你的忍辱。如果能夠轉境,表示你的智慧已經生起了,這個就是信忍

當我們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信念,你面對一切境界就能夠,因此碰到任何狀態,你都能安忍與心,漸漸的就開始順心了。

順忍 – 順應著因緣而隨緣不變

所謂的順忍,事事如意事事順心,其實是因為當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是隨緣的,知道這一切的因緣法,順應著因緣而隨緣不變。不變的是我們的發心,是我們的清淨,不管走到哪裡,始終都用自己最正向的態度,來面對所有的境界,什麼都是好境界。

好事不一定是好事,壞事也不一定是壞事

過去有一個大王,身邊有一個很有智慧的臣子,跟大王說:好事情不一定是好事情,壞事情也不一定是壞事情喔!

有一天,大王跟臣子出去巡遊,走在山中大王心情很好,覺得今天一切很順利,路邊有一棵蘋果樹,樹上結實累累,他跟大臣說:我想要吃蘋果,這個大臣馬上就幫他摘了一顆最飽滿,最大的一顆蘋果。大王非常高興,突然說:今天我自己來削蘋果。

大臣把刀子拿給大王,大王從來沒有自己削過蘋果,削著削著,不小心把他的手指的一片肉給削到了,頓時血流如注,痛得哀哀大叫。

這時候大臣不但沒有安慰國王,還又在他的耳邊告訴國王說:國王,沒關係,壞事不一定是壞事喔!國王真的是無法忍受,就叫他閉嘴,他說:你走,我現在心情不好,你不要讓我看到。大臣只好悻悻然的離開國王。

這國王這心情不好,就瞎走亂走,不小心就迷路了。眼見著天色已經晚了,突然之間山裡面跑出來一群野人,嘰哩咕嚕的,就把大王給五花大綁回去了。

原來這些土人要祭天,需要找一個活人,全身上下都扒光,綁在祭祀台上。大王想這下子完蛋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唉,都怪我,就把這個大臣給趕走了,現在誰來救我啊?

部落裡面祭司就出來,檢查今天晚上的祭品。從頭檢查到腳,從腳再檢查到頭,突然這個祭司指著國王的手,流血的手,搖搖頭,嘰哩咕嚕的不知道在講什麼,把國王給放走了。

原來祭祀天神的祭品,不可以見血,如果見血是不吉利的,而且這個祭品,不可以留在他們的部落,要趕快放走。

國王大難不死,很狼狽的逃回皇宮。回到皇宮就把大臣給找來,他跟大臣說:你說的是對的,壞事不一定是壞事,如果我的手沒有受傷,那我今天難逃一死,我要謝謝你;同時我也要對你道歉,我罵你一頓,把你趕走,你能夠原諒我嗎?

大臣聽完國王的敘述之後,馬上對著國王頂禮三拜:感謝國王,謝謝國王把我趕走,如果你沒有趕走,現在躺在祭祀台上的就是我!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我們遇到任何的不如意,遇到任何不順遂,我們轉念想一想,所有的發生必有其因緣,我們不妨利用這樣的因緣來用功。

就譬如我們現在在疫情期間,因為疫情的關係,哪裡都不能去,那麼這時候,也未嘗不是休養生息,精進用功的最佳時刻。

假日不外出,在家靜下心來寫經,讓自己的身心,得到佛法的滋潤;甚至於透過寫經淨心定心,還能夠明心。哪怕只有念那麼一句四句偈,成就無邊的功德,開啟無邊的智慧。

當我們了解,這一切都是最殊勝的因緣,每一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的安排,就會事事順心,這個所謂的順忍就是如此。

無生法忍 我空法空,成就菩薩位。

當我們了解「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證到無生法忍初地的菩薩,斷了我執,證了我空;斷了法執,證了法空,所以無有的分別,叫做無生法忍

寂滅忍 – 圓滿十波羅蜜等覺妙覺智慧而成佛。

依此清淨的本體,發大誓願,實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等覺、妙覺智慧,達到究竟圓滿,就是寂滅忍,就是的境界。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離相修忍辱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一樣依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來修忍辱波羅蜜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總結 – 離相而發心

因此在這裡,佛陀就做了一個小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離相而發心

離什麼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發菩提心。

布施波羅蜜 離相布施成就寂滅

〈妙行無住分第四〉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接下來到第三個,就是布施波羅蜜。這布施是最容易入手的法門,佛陀就講:不應住色布施,「不應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要怎麼布施呢?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不為任何的目的,只為成就一切眾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佛陀再一次在強調,布施要離一切相,如果沒有離相的布施,就是有所住。

以喻助解離相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就像人入暗室當中,眼前什麼都看不見;反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雙眼健全,加上日光明照,所以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黃檗希運禪師 捨有三等大捨、中捨與小捨。

黃檗希運禪師講,有三種層次:大捨、中捨小捨

大捨 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

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

「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這個是大捨

中捨 – 「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

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

「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做一個轉換,叫做旋捨無希望之心,這個是中捨

小捨 – 「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

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

「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這個叫做小捨

三等捨之差別

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在旁,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阱。

了解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依著金剛經裡面所談的,要不住法而行布施不住法就是離相離相布施,就可以成就寂滅的境界。

顯示自持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最後,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佛陀就肯定,如此的善男子善女人,一定可以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真正的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是真功德。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20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19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寫禪的第20堂課,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下)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