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19堂課,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19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19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這一支香-金剛經寫禪的第19堂課,我們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十四分〈離相寂滅分〉。這一分比較長,所以我們分成兩堂課來進行。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一分名為離相寂滅寂滅的境界,如何能夠達到佛的境界呢?在這一分的經文裡,須菩提談到:「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須菩提當機聞解悲感

須菩提聽聞金剛經到這一分,他的反應是涕淚悲泣,他哭泣了,這對一位解空第一的阿羅漢尊者,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反應。

阿羅漢已經遠離貪、瞋、癡、慢、疑、邪見,根本的煩惱,不會再受到輪迴的生死,須菩提又是解空第一的聖弟子,他怎麼會哭泣,他怎麼還有情緒呢?

須菩提深解義趣,大徹大悟。

須菩提他就跟佛陀講:「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最主要是因為他深解義趣。可知當我們聽聞佛法,到深解義趣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非常殊勝的善根展現

阿羅漢斷了根本的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證到空性,得到的是慧眼。他聽到金剛經的般若深義之時,也承認他從來沒有聽聞,沒有理解過。

信解感嘆般若之空

原來空性的道理,在他解空第一的理解上,還是遠遠的不足。所以他終於明白般若之空,不是他粗淺的了解,因此在這裡就是深解義趣

如何理解佛法

我們常說:「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對於佛法的理解,有意識心用頭腦思辨的方式,或者是字面上的理解;

但是對於修行法門,對於佛法的體悟,要能夠真正的透達生命實相,能夠真正的體會,佛陀所說的深義,它就不只是字面上的解釋,而是要深刻的體悟。

修行 – 解悟、證悟

解悟 – 義理上的理解

證悟 – 修證上實際的行持

修行解悟證悟,不管是從義理上的理解來悟,或者是從修證上實際的行持來證悟,目的都是希望徹底的了解。

金剛經從一開始,須菩提提了「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問題之後,佛陀一步一步的抽絲剝繭,舉例反覆譬喻的論證,般若離相之理。所以這個地方,須菩提他講到他的涕淚悲泣,是因為他完全的了解。

讚歎信解功德

但是也許他自己的體會他能夠理解,別人沒有辦法理解他的理解,因此他就進一步的繼續說明:「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對於實相的體悟,可以透過金剛經的體會,理解它、相信它。金剛經在講生命的實相,反過來說,學習這一切的法,究竟要了解什麼。

清順治皇帝〈讚僧詩〉:「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我們從一開始來到世間,生從何來,茫然無知,死往何去,渺渺茫茫。順治皇帝出家讚僧歌談到:「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迷迷糊糊的就在這個人間,不了解實相而東奔西跑,空在人間走一回。

信心要信仰實相

我們要真的了解自己,真的了解生命,必須要能夠突破種種的假相,所以須菩提就講:你的信心要建立在哪裡呢?信心要信仰實相

實相即是非相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究竟什麼是實相?實相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原來我們要了解的實相,也沒有一個相可得。

如何了解實相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那麼要怎麼樣來了解實相?這裡須菩提就講: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離一切諸相,離什麼相呢?所有的相,不外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反覆的提到這四相。

我相 – 錯認五藴假合為真實

我相在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以為中心的思惟模式,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認知。是一個假合體,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假合

沒有我受沒有我想也沒有我行、識亦如是,可是我們不知道,因此就在無我的假合當中,錯以為有一個我。

我相從好惡分別,造成冤親不平等。

有了這個,所有的思惟模式,都是依據我的經驗,我的感覺,我的利益,我的好惡,而產生所有的對立衝突與追求。煩惱從這個我延伸,而有了所謂人我之爭。

所有身邊的人,依照來分類,我喜歡的,情人眼裡出西施,怎麼看怎麼順眼,怎麼看怎麼喜歡;

我不喜歡的,他不管多麼有道理,我就是心裡面不舒服,不能接受,總是可以百般的挑剔,這個就是人的分類方式。人從好惡出發,到最後就產生,這一些不平等,造成種種的眾生之相。

眾生 – 眾多的生死、生滅

所謂眾生,就是眾多的生死,眾多的生滅。大的就是世界的成住壞空,小的就是人和一切有情的生生死死,乃至於我們的心,每天都在生、住、異、滅當中遷流不息。

看透生命的真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如果我們真的要看透生命的真相,生死的謎題,一定要能夠跳出這個生死的迷思。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最後跳離壽者相

離相方證寂滅

就是壽命,又是時間。凡人都在追求長壽,可以追求永遠不壞,如果我們依據的是生滅,依據的不管是生滅的心,還是生滅的世界之相,一定得到生滅的果,所以沒有永恆。只有離一切的生死之相,你才能夠證到寂滅之境,才能夠真的明白什麼是不生不滅。

離相方能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裡面最重要的,教我們要離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只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要離法相,乃至於離六塵之相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離了一切之相,所謂生滅心滅,生滅心、生滅相,能夠徹底的遠離,才能夠真正的寂滅現前。所以他講:「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離一切諸相。這個世間不外乎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當我們能夠知道這些相都不是真相,自然就能夠契入寂滅之境。

金剛經寫禪的第19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19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見輝法師開示

百丈野鴨子公案

《百丈懷海禪師語錄》

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

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

禪宗祖師百丈懷海禪師,剛開始在馬祖大師的座下修行。有一天跟著馬祖禪師出外行腳,在路上看到一群野鴨子飛過去,馬祖就問:「是甚麼?」百丈禪師就回答:「野鴨子。」馬祖說:「什麼處去也?」百丈回答:「飛過去也。」

祖遂回頭。將師鼻一搊。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

馬祖突然把百丈的鼻頭一扭,百丈那個鼻子負痛失聲大叫,在這個時候,馬祖就說又說飛過去了,當下百丈突然言下有省

却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曰。汝憶父母邪。師曰。無。曰被人罵邪。師曰。無。曰哭作甚麼。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搊得痛不徹。

體悟到什麼呢?回到侍者寮,百丈突然嚎啕大哭,哭個不停。同樣是侍者的同事就問他,你是想念你的父母嗎?百丈說:沒有。你是被人罵了嗎?百丈說:不是。那你哭什麼呢?百丈就說:我的鼻孔,被馬大師扭得痛得不得了。

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取和尚去。

同事就說:是不是有什麼事情你惹到師父,讓師父不歡喜?百丈說:你自己去問和尚去。

同事問大師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

和尚為某甲說。大師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

好事者就趕快跑去問馬大師:師父師父,懷侍者是有什麼因緣,不契合師父的心,不合師父的意,他現在正在寮房裡面痛哭呢。大家問他,他說叫我們來問您,到底發生什麼事?馬祖就說:你們自己去問他,他懂的。

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令我自問汝。師乃呵呵大笑。

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甚却笑。師曰。適來哭。如今笑。同事罔然。

同事一聽,咚咚咚跑回來,就跟百丈講:和尚說你會了,叫我們自己問你。結果沒想到百丈一聽,突然又呵呵大笑。同事說:剛才在哭,現在又笑,到底是為什麼呢?百丈就回答:是啊,剛才哭呢,現在笑了。同事們全部都不知道,他在演哪一齣戲。

活在當下

百丈哭什麼?百丈因為鼻子很痛,所以他哭了。哭是表達他的痛,他知道了。後來馬大師就說:他懂了,懂佛法了,所以他聽了,剛才會哭的那一個,跟現在在笑的這一個,是同一個嗎?

前面馬大師問他:野鴨子在什麼處?野鴨子飛過去了。既然飛過去,那你為什麼還在記得,飛過去這件事情呢?它飛過去了,為什麼還在你的心裡,留下痕跡呢?所以過去嗎?沒有過去。

因此馬大師扭了他的鼻子,什麼過去!野鴨子早就不在了,干你什麼事!所以藉由扭了鼻子,百丈突然痛得不得了,當下清醒了,原來過去的是野鴨子,可是沒有過去的,是當下這念心。

後來侍者們再問:百丈,你為什麼剛才哭現在笑?因為剛才的情境,該哭就哭吧,現在已經不用緬懷過去,因為事情已經過了,現在是笑的時候,所以他哈哈大笑。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飢來吃飯睏來眠,聽起來是多麼的簡單,但是要讓我們時時活在當下,了解所有的一切之相。別人說你好,別人說你不好;別人笑你、罵你,那都是什麼呢?都是我相、人相、眾生相。既然這些都不是實相,那麼何妨讓這個相自生自滅呢?

當我們達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就是達到寂滅之境。這就是須菩提所體悟的,甚深經典之義。

所謂的實相,須菩提說連他這樣在阿羅漢當中,對於空性的理解,已經是諸弟子中最上第一,仍然未曾聽聞過如此殊勝的教法,可知金剛經所談到的實相,是非常殊勝,也難怪須菩提,他會涕淚悲泣。

常啼菩薩求法心切

《大般若經》卷三百九十八、三百九十九中,記載著一位常啼菩薩的事蹟。常啼的意思,就是常常在哭泣,很多人都覺得出家修行之人清心寡欲,看淡世間的一切,早已杜絕過多的喜怒哀樂等情緒。

楞嚴經中的阿難尊者,數度淚灑楞嚴會上,是因為他並未證得離欲阿羅漢的果位,情有可原。為何常啼菩薩也像阿難一樣愛哭呢?

《大般若經》卷三百九十八

彼常樂居阿練若處。欻然聞有空中聲曰。咄善男子。汝可東行。決定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汝當行時。莫辭疲倦。

常啼菩薩住在阿蘭若處,祈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有一天,突然他聽到空中有聲音,告訴他:「善男子。汝可東行。決定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菩薩聽聞此消息之後,歡喜踴躍,即刻啟程向東而行。

「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受空中聲。重教誡已。轉增歡喜。從是東行。」

「未久之間復作是念。我寧不問。彼空中聲遣我東行。去當遠近。至何城邑。」

「復從誰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作是念已。即住其處。搥胸悲歎。憂愁啼泣。」

走了沒有多久,心裡面想:我為什麼沒有問這空中的聲音,我要往東走,要走多遠,要走到哪裡去,要找誰,能夠聽聞到般若波羅蜜多之法呢?於是搥胸悲歎,愁憂啼哭。

「經須臾頃。作是思惟。我住此中過一晝夜。乃至或過七晝七夜。不辭疲倦。不念睡眠。不思飲食。不想晝夜。不怖寒熱。於內外法心不散亂。」

「復從誰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經過七個晝夜,「不辭疲倦。不念睡眠。不思飲食。不想晝夜。不怖寒熱。」心不散亂,只有一心念著,我應該要向誰,求取般若波羅蜜多之法。我為什麼沒有問清楚,如今該如何是好呢?結果因此就哭了七天七夜。

「常啼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泣。自歎恨時。欻於其前有佛像現。讚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以如是勇猛精進愛樂恭敬求法之心。從此東行。過於五百踰繕那量。有大王城名具妙香。其城高廣七寶成就。」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佛陀被他的虔誠感動,於是現身說法:善男子,你是如此的勇猛精進,愛樂恭敬求法之心,從此東行,經過五百踰繕那的距離,有一個城叫做妙香城。

「妙香城中有高勝處。是法湧菩薩摩訶薩所住之宮。」

「法湧菩薩摩訶薩。與諸侍女受妙樂已。晝夜三時為說般若波羅蜜多。」

在妙香城裡有一位菩薩,叫做法湧菩薩,常常為無量百千有情,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之法,你去向法湧菩薩求法,得聞般若波羅蜜多甚深之法。

汝善男子。應勤精進。速疾往詣法湧菩薩摩訶薩所。當令汝聞所求般若波羅蜜多。

於是常啼菩薩歡喜踴躍,心心念念的朝向妙香城,求取般若波羅蜜多之法。聽聞般若波羅蜜多之法,便能永斷種種虛妄分別,有所得見,疾證無上正等菩提,非常感人的一段故事。

常啼菩薩的哭泣,是因為他的求法心切;須菩提的哭泣,是因為他深解般若實相的義理。當我們契悟生命的實相,大徹大悟之時,就會像《楞嚴經》的阿難尊者,悲欣交集

當來信解功德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須菩提能夠深解義趣,對於在佛寺的他來說,並不是非常困難,因為佛陀就在眼前。佛陀為他所說的法,歷歷在目,聲聲入耳;

正以讚歎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但是在佛陀入涅槃之後,後五百歲的末法眾生,聽聞到這樣的經典道理,能夠信解受持,實在是太不容易了。此人的善根,是第一希有,此人的慧根,也是第一希有。

展轉徵釋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為什麼?如果一個人有很強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對於甚深般若的義理,是沒有辦法相應,也沒有辦法體會的。

《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因此須菩提就說:要真正成佛,契入寂滅之境,只有離一切諸相,才能夠成就。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我們今天來寫經,就是要藉由一切相的離,離一切相,來修煉自己的金剛之心。在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當中,隨文入觀,讓自己可以一步一步的,契入甚深之實相。

怎麼樣能夠契入這個實相呢?在這裡談到:「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佛法的,有初信正信,到深信

初信佛法

初初開始學習佛法,很多人是一種初初的信仰,覺得佛法是心靈的安慰。聽聞佛法可以得到解脫功德,可以得到智慧的滋潤;

正信且信解受持

但是慢慢的,我們會發現,當我們正信因果,相信佛陀所說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當發菩提心,人人皆當成佛,這樣的道理,而且信解受持。

啟發自性,成就清淨法身佛

依著佛陀的教理,實踐在生活中,我們就知道,原來佛陀不是要讓我們相信,一個外在的佛,而是自皈依自依止,啟發自性清淨法身佛

到了第三個階段,我們透過實踐,透過聽聞佛法,實際上解行並重,到最後就能夠契悟甚深之義理,信心達到了百分之百,而且真正啟發了清淨的自性,那麼就會生出實相的殊勝功德。

佛陀之三身

法身 – 清淨無為,心的本體

報身 – 依著智慧而產生無量之功德相

化身 – 智慧之用

實相無相無不相真空生出妙有。佛陀有三身:契入法身清淨無為;契入報身,是依著智慧而產生無量之功德相;化身則是智慧之用,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現身說法,在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場域,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能夠恰到好處。

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皆不離實相。實相是如此的殊勝,而且它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會產生作用,就在現世的生活,會產生生命的質變量變

下一堂課,我們來談,佛陀如何回應須菩提這一段感言。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19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18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寫禪的第19堂課,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