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18堂課,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18堂課,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見輝法師開示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18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這一支香我們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一分〈如法受持分〉,須菩提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經題,一個是奉行受持此經

佛陀為每一場開示,都會命名,從經題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整部經重點。這一部經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如果你要奉行此經,只要奉行經名即可。

經名的意思,就是要修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猶如金剛一般,其用最利,其體最尖,能夠破除一切的障礙,到達最究竟的彼岸,達到波羅蜜的圓滿境界。

因此如果你想要斷煩惱,證菩提到彼岸,就要受持讀誦金剛經。這是關鍵字,可知整部經在修行的次第,就是依著般若來修行。

般若最殊勝的波羅蜜的境界,就是三輪體空:能修之心,所修之境,修習之法,這三個部分,都了不可得當體即空。這是最圓滿的教法。

金剛經寫禪的第18堂課,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18堂課,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見輝法師開示

因此接下來,佛陀在強調,修般若智能夠離一切相,包括能修所修,以及其中之妙法,佛陀運用這兩個字:「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佛陀說的般若波羅蜜,如果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它是非般若波羅蜜;當我們不會執著於般若波羅蜜之相,就是真正的了解,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這個就是離相的一個修行,讓我們不要著相。

一般人會執著於一切之相,所以先以破相離相,最後連也不執著,成就當下即是實相般若,這是修煉的層次。先從假入空從空出假雙離空假;更究竟之,就是即假、即空、即中。這是中道第一義諦

金剛經裡,不斷反覆的教導我們,如何建立正確的觀念,所以下面就開始從三個角度來談:

第一、佛陀問: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不?」從法來說,如來無言無說須菩提回答「世尊!如來無所說。」

對於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三藏十二部經的教法,猶如標月之指,透過標月之指而認識月亮。如果我們不能夠明白,佛說的法是為了要我們明白自心,很容易產生執著佛法。如果我們執著佛法,我們就不能夠了解如來所說的法。

在前面第七分,佛陀曾經也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當時回答:「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佛陀說:我說了四十九年的佛法,可是沒有說一個字。

有一個禪宗祖師,叫做龍潭崇信禪師,他就了悟這個道理。龍潭崇信禪師少年時,寬愍好施,以賣燒餅為生。他家住在天皇寺附近的一個巷子裡,寺廟裡住了一位和尚,道德高遠,龍潭崇信禪師特別尊重這位老和尚,所以每天都會送十個燒餅,去供養這位和尚。

這位和尚叫做天皇道悟禪師,道悟禪師每次接受燒餅之後,總是留一個回贈給龍潭崇信禪師,並且說道:「吾惠汝,以蔭子孫。」意思就是我把它布施給你,造福後代的子孫。

後來有一天,崇信禪師突然想,明明餅是我拿去供養師父的,為什麼他還還贈給我呢?難道是有其他的意思吧?於是崇信禪師來到天皇寺問道悟禪師,道悟禪師回答:「是汝持來,復汝何咎?」

餅是你拿來的,我把它返還給你,有什麼不對嗎?崇信禪師一聽,似有所悟,於是追隨道悟禪師出家。崇信禪師出家之後,就留在道悟和尚身邊,做為侍者。

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崇信禪師就跟道悟和尚說:「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自從出家以來,您從來沒有給我指示禪宗的心要,道悟和尚回答:「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汝心要。」

崇信禪師一聽,非常驚訝,便問:「何處指示?」道悟禪師說:「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

你拿茶來奉,我就接下來;你拿食物來供養,我就接受;你來頂禮,我就低頭回禮;隨時都在指示心要啊。

崇信禪師不明其意,沉思良久,道悟和尚說:「見則直下便見,擬思便差。」崇信禪師一聽,如遊子還家,若貧人得寶,豁然開解,歡喜踴躍,禮謝師父。

又問:「如何保任?」道悟禪師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

指出修行,就是隨緣平常心是道。悟道的人,吃茶、吃餅揚古道,穿衣吃飯都是神通妙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一念不生,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每天都是自在。

天皇道悟禪師告訴崇信禪師:我沒有說法嗎?你奉茶來我就喝,你供養食物我就吃,你對我作禮我就回禮。喝茶、吃飯、穿衣,應對、待人接物,難道不是佛法嗎?

太虛大師講:「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常常我們在修行,以為要佛言佛語才叫做修行,可是我們卻忽略平常心是道。每天用什麼心來喝茶,用什麼心來做事,用什麼心來聽人說話,就知道我們是如何來看待,修行這件事情。

金剛經是講般若智慧的一部殊勝教法,當我們打開金剛經的開頭,你會看到佛陀示範怎麼修行金剛經:「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如此的聖人,神通如此廣大,只要一聲令下,所有的人都來排隊供養,何必還要勞煩他自己,一步一步的走進舍衛大城,一家一家的敲門化緣呢?

可見在這個平常的生活當中,沒有高高在上的佛,只有踏踏實實的佛。每天腳踏實地的過生活,這就是般若智慧的最高境界。

所以佛陀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如來有所說法嗎?有,就在舉手投足當中,就在他的身教言傳當中。所以天皇道悟禪師,對於龍潭崇信的教導,就是如此。在待人接物,在喝茶吃餅,在師徒相處當中,成就般若的圓滿。

我們學佛之後,是否成為一個更好相處的人,還是成為一尊高高在上的佛像呢?接下來,佛陀又在進一步問:能修之人,自身圓滿最高的目標,就是正報莊嚴,就是三十二相的佛,的相好功德之身,於所對之,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不管是正報還是依報,我們金剛經的修行,要如何來看待呢?

佛陀對須菩提說:所對的,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最大,三千大千世界是無數的微塵累積而來的。微塵指的是最小,最大的世界與最小的微塵,微塵是多嗎?須菩提就回答:「甚多世尊。」

是非常非常的多,但是如果從究竟意來說,為什麼是多呢?因為它並不是有量的微塵,而是無量的。

如何突破這個有量呢?佛陀告訴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不論是最小最小的微塵,還是最大最大的世界,沒有實在的世界。大眾如果不了解,本無自性的觀念,就會落入追求這個世界的一切的擁有,以為擁有一席之地,以為擁有片片斷斷的微塵。

在這個無量無數的微塵,累積起來的世界當中,我們會迷失於追求所有的。世間如幻,眾生不明,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迷失在有限當中,追求最大化。我要擁有資產,我要擁有房子,我要擁有這一切,這些都是微塵所累積出來的假相。不明白這件事情,我們很容易迷失在這個世界。

《楞嚴經》裡,佛陀對物質的結構有很精彩的討論。佛陀說:「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佛陀把物質化整為零,分析成微塵,再細分最小最小的單位,叫做鄰虛塵。接近虛空的塵,它的結構,就是「色邊際相,七分所成。」

這個色邊際相,就是色法的最小單位,但是我們會發現,如果再繼續分析下去,它其實是空性。空性當中還會有塵嗎?空性沒有塵。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你就很容易把微塵執為實有。

小的微塵執著,大的世界當然就看不破放不下。所以佛陀說:你說最小的微塵,是微塵嗎?非微塵。你說最大的世界,是世界嗎?也非世界。讓我們破除對一切依報的假想,以及錯誤的執著,所以這是第一步。

接下來,能修之人,最殊勝的就是。佛陀的身是三十二相,眾生之身是業報之身。三十二相是怎麼修來的呢?佛陀修行是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最後一百劫修相好,從頭到腳的圓滿大人之相。

舉例說明足下平滿相:佛陀的足底平直柔軟,安住密著地面,這是佛陀在因位修菩薩道時,行六波羅蜜所感得之相。

佛陀的手指細長,這是由於恭敬禮拜師長,破除憍慢心所感得的相,也表示壽命長遠,令眾生愛樂歸依之德。

佛陀的指間有縵網相,指間有縵網交互連絡的紋相,由於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身放光明之相。

佛的身光普照三千世界,是因為佛陀發廣大心,修無量的行願而感得的相。

佛陀的威德如何的殊勝呢?在過去在佛入涅槃之後一百年,有一位優波毱多尊者,是禪宗的四祖。這位尊者度化人無量無數,德行高遠,當時的人都稱他無相好佛

優波毱多尊者,知道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比丘尼,曾經在年輕的時候見過佛陀,於是想要拜訪這一位比丘尼。比丘尼知道尊者要來拜訪他,便在門的上方用缽盛滿麻油,想要測試這為尊者是否具足威儀。

優波毱多尊者來到這位比丘尼的家,輕輕推開門,結果麻油溢出了一些些。比丘尼非常感歎,她說: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如果佛陀最調皮搗蛋的弟子,六群比丘來開門的話,他絕對不會滴出一滴的油。

尊者此時不但是慚愧,而且同時也非常的嚮往。

在當代修行修的最好的尊者,還是難免威儀不具足,而讓這個油滴出了一些。從這樣的反差,我們就知道佛陀的教法,佛陀的僧團,佛陀的威德。

優波毱多尊者請教比丘尼:聽說您見過佛陀,可不可以說一些佛陀的事蹟?比丘尼說:那時候我年紀很小,聽到佛陀要來村裡,大家都很歡喜。我也跟著大眾一起出來迎接佛陀,結果見到佛陀身上是一片光明,非常的感動。

佛陀的光照射之處,眾人得病的,病都好了;煩惱的,都捨離了煩惱。佛陀的威德,凡事是見者、聞者、頂禮佛的,都能夠得到殊勝的教化。這是佛的相好,佛的殊勝,佛的慈悲,佛的攝受。

這個時代,離佛越來越遙遠的修行以及信心,遠遠的比不上過去的時代,但是聽到佛陀的三十二相的故事,我們就知道,今生我們能夠遇到佛陀,是多麼的殊勝難得。

《金剛經》裡佛陀說:如來所說的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佛陀修這個相好,是一個功德的圓滿的象徵,讓大眾生起嚮往之心;並不是佛陀為了要追求相好,以相好為目的,而修這一切的法。

修行從發心上來用功,而不是追求果報,聽到佛陀有種種的威德,我們要了解,他是怎麼成就的。佛陀的過去,也是如此一步一步的修行,直到最後的圓滿。

我們修行以佛為榜樣,現在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的起點,佛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佛弟子亦步亦趨,跟著佛的思想,佛的心、佛的言、佛的行,我們一定可以圓滿成佛。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我們要怎麼受持這一部經呢?因為這一部經的重點,在教我們用般若智慧來過生活,如果我們受持這一部經,乃至於只有受持其中的四句偈的道理,所有成就的福報,是超過用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報。

前面叫我們要離相,不要執著,最後又告訴我們福報很大,如果我們沒有真的了解,佛陀的說法的重點,他的深意,我們很容易就會感覺自相矛盾。

事實上持經的功德,的確是不可思議,但是為什麼它是不可思議呢?因為金剛經所教我們的道理,是可以破除我們的執著

所以修行,要回到自己的本心本性,要一般人無所求的修行,是不容易的,但是我們要求,就要求到最究竟最殊勝的圓滿,而不要求短暫的色、聲、香、味、觸、法,因為它是不可得的,因為這一些追求的過程,反而重增煩惱。

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既然我們要追求快樂,我們就要認識,什麼是真實的快樂,這樣才不會以苦為樂,或者是因為自己的錯解,反而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痛苦當中。

這是般若智慧最殊勝的妙用,讓我們看清楚生命的實相,只要我們一直緊記在心,念念不愚常行般若,這就是一行三昧。我們今天來寫經,也希望大家藉由寫經,來找到自己本具的般若之智。

大珠慧海禪師參訪馬祖,馬祖大師就問:上座從什麼地方來?慧海禪師說:我從越州大雲寺來。馬祖大師又問:大德,你為了什麼事來到此處?慧海禪師說:我來求佛法。

馬祖大師聽完只有說:老僧這裡什麼也沒有,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做什麼?

慧海禪師繼續問:請教和尚,哪一個是慧海的寶藏?馬祖回答:當前問我的這個,就是你自家寶藏。一切本自具足,無欠無少,運用自在,何假外求。

當下大珠慧海禪師,悟明心地,知道自心本來就圓滿無缺,不需要東奔西求。

人人皆有本具的佛性,在哪裡呢?就在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一念心,寫經也是用這一念心來寫經。今生遇到佛陀的教法,不要入寶山而沒有取寶,就非常的可惜。

時間不多,我們再把握,難得的修行用功的時間,靜下心來,萬緣放下,用清淨的心,受持、讀誦、書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18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17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寫禪的第18堂課,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