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金剛經》非説所說分第二十一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這一支香-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我們繼續談金剛經》〈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三輪體空 施者受著於所施之物皆了不可得

這一分名為〈非說所說分〉,強調能說之人於所說之法皆了不可得。前面一分對報、正報,不要產生執著之心;這一分進一步談到,對於能說之人不要生起執著,說法的對象也不要生起執著,所說之也不要生起執著。

就像我們在講布施最究竟圓滿的境界,叫做三輪體空施者受著於所施之物皆了不可得

經典裡面講,所有的布施,以法供養最為殊勝,當我們懂得佛法之後,我們喜歡聽聞佛法,也喜歡分享佛法給大眾聆聽,這些都是很好的動機。

不能解我所說故」 – 法執造成無法了解佛法真實義

聽聞佛法,,可以讓我們離苦得樂斷惑證真;但是如果我們不懂,所有的佛法是為了讓我們解脫煩惱,反而執著這個法,就會像月之指,目的是為了要看月亮,卻反而執著標示月亮的指頭,最後不但沒有達到聽聞佛法的功效,反而讓自己因為聽聞佛法而產生執著。

執著於法,不是法的過失,是執著的問題,所以到這一分,佛陀就再一次強調,甚至於講得很嚴重,如果我們對於能說之人、所說之法,產生執著的話,甚至於可以說這是毀謗佛,沒有辦法了解佛陀說法的真義,所以不能解我所說故。」

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對有的人聽到這一段,就以為那麼就不要聽佛法嗎?如果聽了佛法,就執著佛法,是不是表示不要聽聞佛法呢?其實並不是這樣。

佛陀在三千年前所說的教法,是對於這個世間的觀察,了解眾生的苦是因何而起。我們要解決苦,就要從正確的因緣法去解套,所以佛法,是為了要讓一切大眾離苦得樂,而所說的方法,覺悟的方法,圓滿的方法。

除微細法執

聽聞佛法,是可以讓我們徹底的解決生命的迷惑,以及所有偏差的行為,所以聽聞佛法,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修行方式。但是佛陀為什麼現在要這樣說呢?因為金剛經的當機眾,都已經是對佛法有很深刻的信解,而且前面須菩提講:「聽聞佛法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他已經聽聞到「深解義趣」了,接下來的功課,就是要把自己對於法的執著,對於能說之人的執著,再更細緻的觀察,只要還有那麼一些些的執著,把這個微細的念頭也去除。

修學佛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真義,不懂得放捨,到最後這個法,就會障礙我們的心,障礙我們的自在。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以心傳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

《大梵天王問佛陀決疑經》????,佛陀在靈山會上升座,升座的時候,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獻上微妙的金色蓮花供養佛陀,請佛說法,結果佛陀拈起蓮花無言無說

當時大會當中的百萬人天,靜靜的在等佛陀說法,但是佛陀只有拈著蓮花無言無說。百萬人天悉皆罔措,大家你看過我看你。到底佛陀的意思是什麼呢?整個大會默然無語,只有長老摩訶迦葉見到佛陀拈花示眾,當時破顏微笑。

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

佛陀就告訴大眾:「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分付囑摩訶大迦葉。」佛陀講的這一段話,就是靈山拈花迦葉微笑,禪宗傳法的故事。

禪宗的法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談的是什麼呢?凡是落入語言文字,容易隨著不同人的理解而有不同。聽聞佛法,同一句話、同一堂課聽下來,每一個人的看法都有所不同。

佛陀與迦葉啐啄相接,默然無言。

佛陀在靈山會上,用了一個特別的教法,他不用語言、文字,在語言、文字的有相之教外,另外傳一個無言無說的法門。拈花的是誰?拈花的這一念心是什麼?迦葉回報以微笑的這一念心,代表的師徒之間啐啄相接,默然無言。

就像我們有時候跟很有默契的人在一起,彼此看一眼,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念菩提妙明真心,但是當他訴諸於語言文字之後,會隨著每一個人的分別念,就有好惡,就有評價,戴上有色的眼鏡,看不清事實的真相。

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金剛經》非説所說分第二十一 見輝法師開示

明白實相無相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

所以我們常常會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甚至於同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的兩個人,不見得真正的明白彼此。佛法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世間的真理也是如此,因此要修行
很簡單,就是回到本來如是的自己,恢復到本來面目。

但是修行之後,會有功德,會有效果,甚至於有時候對法義,有深刻的理解。佛陀為了要避免讓大眾對法產生執念,所以用這麼一個特別的教法,希望大眾能夠真正明白,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持任持凡夫成佛的第一義諦,就能夠徹底的了知。

船筏譬喻 –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金剛經》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金剛經》裡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但是並不是因此我們就不聽佛法,我們要聽明白,而且斷惑,把自己的壞習慣改除,慢慢的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最後就可以放下對法的執著。這時候其實法已經滲透到,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而不是成天佛言佛語,或者是成天專研在經書當中。

有些人覺得佛之後執著於佛法,所以用佛法的標準,來規範其他沒學佛的人,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就認為別人有業障,這樣反而會讓不學佛的人,離佛法越來越遠。真的要懂佛法,要把這一段反覆的思維,認真的體會。

趙州老人「修行無力。竟被鬼神覷見。」

《大藏經》【清 世宗皇帝御選】

師一日到莊。莊主預備油糍迎奉。師曰。老僧居常出入。不與人知。何得排辦如此。

主曰。昨夜土地報道。和尚今日來。師曰。王老師修行無力。被鬼神覷見。

過去有一位趙州老人(從諗禪師),八十歲還在行腳參學。後來住山閉關,修得非常有成就。有一天,趙州老人要下山,來到一個村落,在村子口,村長還有所有的鄉民,全部都在村子口列隊歡迎。

村長非常恭敬的上前迎接趙州老人。趙州老人說:「你們怎麼知道我今天要來呢?」村長很歡喜的說:「昨天夜裡山神已經來通報全村的人,説今天將有一位大修行人光臨我村,所以我們所有的村民,全體動員來迎接大師的光臨。」

一般人聽到如此的神蹟,可能會沾沾自喜,但是沒想到趙州老人聽到村長的這一段話,非常慚愧,嘆了一口氣說了一句:「修行無力竟被鬼神覷見。」

山神提前通報於大眾,讓大眾列隊歡迎,這是最高層級的禮敬儀式,也是最隆重的接待。一般人恐怕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修行修得很不錯;可是真正大修行人,為什麼老人反而覺得自己修行不好呢?

事來心始現事去心空。

菜根潭》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原來真正的修行,是無形無相,無言無說,就像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就像鏡中水月,雖然現有鏡中之相,可是卻不會在鏡面上產生痕跡。

菩薩的修行,「猶如蓮花不,亦日月不住空。」

《華嚴經》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亦日月不住空。」

菩薩的修行,猶如蓮花不,亦日月不住空。」如果我們有那麼一絲絲的執著跟分別,我們的所有的言行,就會留下痕跡。所以趙州老人說:我的修行,竟然被鬼神窺見,表示修行的功夫還不到家,連鬼神都知道我要去哪裡。

緣起緣滅自在無礙

《金剛經》〈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廣欽老和尚在圓寂的時候,講到的謝師詞很簡單:「無來無去無代誌!」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人生在世,來結了一場的大事因緣,走的時候乾乾淨淨,沒有留下任何的遺憾,在緣起緣滅當中,自在無礙,才是我們修行的最高境界。

心佛眾生等無差別

今天我們聽聞佛法,能說之人有殊勝的功德,但是不以為功德;受法的眾生,眾生眾生者即非眾生為什麼?因為眾生就是佛佛就眾生如果我們能夠明白,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這個道理,才是真的明白佛法。

說者無住 「能説」的「相」也不住著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如此的體悟,當然就不會執著能說法之人,於受法的眾生,乃至於所說之法,都沒有產生高低之念,沒有產生分別之取捨。所以最後佛陀就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所傳的就是這麼一個微妙的法門。

聞者無住 – 眾生非眾生,非不眾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所以接下來,須菩提就特別再確認回應佛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他要確定什麼呢?確定我們在這個時代的人,聽聞如此的教法,會不會聽不懂,或者是產生恐懼心理呢?未來世的眾生,會不會誤解呢?

佛陀就說:須菩提,如果這個時代的聞法者,能夠了解眾生非眾生非不眾生,那麼就能夠真的體解實相的道理了。

後面這一段經文,總共有六十二個字。金剛經的翻譯總共有六種譯本,原來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並沒有這一段經文,這是後來的人,依據魏朝的菩提流支三藏法師所翻譯的金剛經版本,而添加上去的。

為什麼會把這段經文加上去呢?添加上去的人是誰,在歷史上已經無從考據,但是為什麼會把這一段經文,加在鳩摩羅什的秦譯本上呢?

這是因為對照印度彌勒菩薩註解的《金偈頌》上,解釋到這一段經文的義理,兩相對照,就把這一段經文增補上去。鳩摩羅什的這個譯本是最流行的,大眾都喜歡受持讀誦鳩摩羅什的這個金剛經的譯本,因此以為了要讓經文有完整性,就把這一段經文給加上去。

因此在前面,鳩摩羅什談須菩提的時候,是長老須菩提,但是菩提流支須菩提,他講「慧命須菩提慧命須菩提就是長老須菩提,這一段就特別補充,讓大眾明白。

只要是讓整個經文的義理更為完整,佛法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會有各種不同的翻譯方法,如果我們能夠直接了當的了解經文的意思、義理,就不會落在這個文字相上,所以這也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談到的,最重要的道理。

「願解如來真實義」,真正了解佛陀的真實的義理,才不會越讀越執著,在這個文字相上,產生分別、執著、爭論。

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金剛經》非説所說分第二十一 見輝法師開示

安楞嚴「破句了也」而開悟

《楞嚴經》卷五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溫州仙岩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忽有悟入。

過去溫州仙岩安禪閱讀《愣嚴經》當中,「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一段經文,始終不明其義;後來他把句子的斷句,改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忽有悟入,大徹大悟。

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

後來有人就糾正他,告訴他說:「你這樣是讀錯了,破了句讀了。」把句子的斷句搞錯了。安禪師就回答他:「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我不會再改變。所以大眾都稱他為安楞嚴

依義不依語而實證

所謂依義不依語,我們要能夠懂得佛陀的教法,不是只有在文字上做分析做比較。有一些學者在研究佛法之後,就會提出《楞嚴經是偽經,大乘起信論》是偽論,乃至於所有的佛經都是假的;甚至於經過考古學家的論證,地球上沒有這一座須彌山,這是印度人的神話,釋迦牟尼佛也是一個傳說。

如果都用現實的論據來考證,用我們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佛法當中講的禪定,乃至於不可思議的境界,是虛無飄渺的玄學,學習佛法就會失去信心,乃至於失去修證的意義與價值。

佛法不是只是一門學問,不是在文字語言上故弄玄虛,它是一個實證之學,它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徹見生命真實的價值。

實修若不離文字相,猶如入海算沙徒自困。

《永嘉大師證道歌》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永嘉大師證道歌》????談到:「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把學習佛法,當成是學問的累積,對於三藏十二部經,非常的嫻熟,但是卻不知道,所有的佛法,是為了要治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越來越自在,越來越能夠心開意解。

那麼到最後,就會像入海算沙一樣,給自己很多的障礙,越修越困擾,也很容易讓還沒有入門的人產生誤會。

所以讀《金剛經》離文字相,要藉由讀經學習,來破除我們錯誤的執取,破除我們累生累劫的無明煩惱,這樣你才能夠真的得到真實的受用。

住著法相,就會加大「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大眾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留心這一點,所以這一段,佛陀又再一次強調,而且須菩提也再一次再肯定這件事情,否則我們好心學佛,造成一人學佛,全家都對佛法不能理解。所以這裡佛陀就特別來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道理。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五燈會元》卷十二 洪州翠岩山可真禪師

諸上座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掛著一縷絲。

佛陀曾經說,我說了四十九年的佛法,但是沒有說一個字。日著衣,不著一匹沙;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這叫做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反覆提醒自己提念、照念,讓自己放下執著

寫金剛經也是如此,第一幅金剛經完成了,難免都會執著於這個字體,或者是整個金剛經的形象。接下來,有的人就會開始來想,我的第二幅,要在某些地方特別的顏色,我要來做出更好看的金剛經塔,乃至於到第十幅,就要要求自己的這個金剛經塔更為美觀。

在這個地方,我們讀到這一段,就特別要提醒自己,寫了金剛經,讀了金剛經之後,有沒有減損更多的煩惱,讓自己成為一個,更自在的快樂學佛人呢?

如果有,表示我們真的在行法;如果沒有,要提醒自己,讓自己可以再細細的思維,佛陀現在在這一分當中,所教導我們的道理。

那麼如此的反覆提醒自己提念、照念,讓自己放下執著,我們就會越來越深入佛法,深入金剛經的精髓。

三輪體空 說之人所說之法法的眾生皆了不可得

這一段的重點很簡單,就是三輪體空說之人所說之法以及法的眾生,都能夠體悟到實相無相的道理,那麼我們在這一個金剛經的修煉,就會更上一層樓。所以這裡叫做非說所說分〉

《金剛經》教導的是般若的教法,一個有智慧的修行人,他會展現什麼樣的言行呢?其實就像佛陀在《金剛經》一開始所示範的:

平常心是道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平常心是道

就像佛陀一樣雖然貴為眾人敬仰的世尊,依然每天時間到了,搭著衣,持著缽,一步一步的入舍衛大城乞食」。腳踏實地的「次第乞已」,回到精舍,吃完飯,收了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每天每天日日如此行走於人間,老老實實的過著生活。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隨遇而安,無事擾心,就會日日是好日。

宋朝無門慧開禪師詩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我們的每一天,就要像佛陀一樣,如實的、充實的把握每一個當下,全心全意的安住在每一個當下,就會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希望大眾我們一起來寫經,願心創造人間的好時節。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27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26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27課,《金剛經》非説所說分第二十一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