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 一相無相分第九(下)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上一支香我們談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九分〈一相無相分〉的上半段,這一支香,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延續上一支香的觀念,繼續來談聲聞修證層次,最後以須菩提所修的無諍三昧,來契合一相離相的殊勝妙義。

斯陀含修證 – 斷除前六品思惑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接下來,佛陀再接著問:「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斯陀含二果,翻成一來果。為什麼叫做一來?因為初果斷了見惑以後,還有思惑還沒斷除。

思惑微細難斷

思惑微細難斷,在三界九地當中,每一地都有九品思惑,九九八十一,所以總共有八十一品,其中最難斷除,最使人顛倒的,就是欲界九品思惑。為什麼?因為欲界是欲望之界

欲界眾生流轉生死根本 – 婬欲

欲界的眾生有三種根本的欲望:飲食、睡眠、男女。一切的眾生由於婬欲而生起煩惱,成爲流轉生死的根本,就是最粗、最重,也最難斷的惑業。

二果斯陀含修證 – 斷除前六品思惑

證到初果的聖人,接下來就積極的斷除思惑,雖然沒有辦法一下子九品完全斷除,先斷除前六品。斷除前六品,就是二果的聖人,叫做斯陀含

斯陀含又名一來

還剩下三品的煩惱,因此只要再受一番的生死,天上人間一來一回,就可以把後面三品的思惑完全斷除,而超出欲界,得證三果,所以斯陀含名為一來

二果離相

佛陀問須菩提:斯陀含得到二果,有作是念:我今天得了斯陀含果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為什麼?因為斯陀含名為一往來,而實無往來。」

斯陀含稱為一來果,從初果就已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起分別心,不起分別惑來滋潤生死,更何況已經證得二果。對於欲界的惑能夠斷除,就更不可能執著於一來之相。

雖然成爲一來,事實上心裡並沒有分別這些往來之相,所以須菩提回答:因為斯陀含沒有分別執念,稱爲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修證 – 斷除後三品思惑

接下來佛陀就再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證得三果的聖人,稱爲阿那含。佛陀問:那麼阿那含會認為自己已經得三果了嗎?

須菩提回答:「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阿那含叫做不來,也叫做不還,已經不來欲界受生,因為欲界的思惑斷除,就不用來到欲界受生了,所以叫做不還

三果離相

阿那含他到色界四禪天當中的五不還天繼續修行,在五不還天斷除上二界的思惑,最後證到阿羅漢,所以他在這個修行當中,就不用起來不來之相,也不用起不來之相。不管來還是不來,他都沒有再起這個念頭。

四果阿羅漢修證 – 斷除三界見思惑

接下來佛陀就再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定義

阿羅漢是梵語,有三個意思:

第一、殺賊:殺煩惱賊,斷除三界見思惑。

第二、應供:身心清淨,應受人天供養。

第三、無生:不受後有

四果阿羅漢離相

阿羅漢能夠把三界以內的煩惱斷盡,成就四果的聖人。他既然已經證到無生的果位,這三界的一切法都不生了,不生,怎麼還會起一個“我是阿羅漢”的這個法?所以根本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法,稱為阿羅漢

意思就是說,阿羅漢只是一個假名,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阿羅漢法,因此他不說他今天得了阿羅漢法。如果你認為有一個阿羅漢法,有一個阿羅漢法可證,那不是就表示你有生了嗎?就不是證得無生

問答顯理 – 離四相方證果

接下來就繼續講:「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實際上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阿羅漢法能夠被得到,如果羅漢有認為自己是阿羅漢,那麼他就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怎麼能夠稱為他是阿羅漢呢?

能、所差別四相眾生之相,如果我們這個眾生的我執我相,都沒有斷除,根本就不能說是阿羅漢。

須菩提引己作證

最後須菩提拿自己來做例子,這裡是須菩提拿自己做證明: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不作是念,不起分別

佛陀的弟子當中,有很多修行很有成就,只要用功得不錯,佛陀都會讚嘆他。

須菩提就問世尊:佛陀,您讚嘆過我,說我得到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您讚嘆我是第一名,如果我因此而起貪著之心,起了名利之心,沾沾自喜,那麼怎麼能夠叫做無諍三昧呢?

如果我們有這個分別心,表示還有欲望,那麼就不是離欲阿羅漢,也不是無諍三昧

因為我不作是念,不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也不認為自己證得阿羅漢,也不認為自己是第一,所以佛陀才認可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也認可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須菩提實無所行,故名為阿蘭那行者

阿蘭那翻譯成無諠,也叫做寂靜。須菩提得到了寂靜的功夫,所以世尊就讚嘆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最主要的是因為須菩提實無所行

道信禪師度法融禪師公案

唐貞觀中,師遙觀牛頭山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

禪宗四祖道信禪師,有一天看到牛頭山有紫雲之氣,知道這座山裡有奇異之人,於是親自來尋訪。

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 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 
師曰: 「阿那個是道人?」 僧無對。

哪個是道人

在山腳下有一座寺廟,他問寺廟裡的僧人:請問這裡有修行人嗎?僧人很覺得很奇怪,就回答:出家人哪一個不是修行人?道信他問:哪一個是修行人?僧人被問得啞口無言。

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 

另外有一個僧人聽到他們的對話,就來回答,他說:師父,你應該是要找這個人。在我們的後山大約十里之距離,有一個懶融,看到人也不起坐,也不合掌,可能他是師父你要找的修行人。

師遂入山,見法融端坐自若,曾無所顧。

道信禪師於是入山尋求這位懶融禪師。懶融其實本名叫做法融,但是因為他都不理會他人,懶於應酬,所以大家都稱他是懶融。道信禪師見到法融坐在大石頭上禪坐,果然見人不起,亦不合掌。

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師問融曰:「在此作甚麼?」 融曰:「觀心。」 
師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道信就問法融:「在此作甚麼?」法融回答:「觀心。」道信又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融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 
師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法融聽到如此的問題,便知來者不是普通之人,於是起坐作禮問:大德,您從哪裡來?道信回答:「貧道不決所指,或東或西。」我是雲遊四海。

融曰:「還識道信禪師否?」 師曰:「何以問他?」 
融曰:「嚮德滋久,冀一禮謁。」 師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法融問:請問您認識道信禪師嗎?道信問:你為什麼問他?法融說:「嚮德滋久,冀一禮謁。」對於道信禪師的德行仰慕已久,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自來拜見。這時候道信禪師就說:「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融曰:「因何降此?」 師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融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師至庵所。

因何降此

法融非常歡喜,他問:「因何降此?」師父您為什麼會來?道信禪師說:特來相訪,請問這裡有沒有可以坐下來好好談的話的地方?法融就指後面說:後面有一座小庵,於是就引著師父到後面的小庵。

猶有這個

遶庵,唯見虎狼之類。師乃舉兩手作怖勢。 融曰:「猶有這個。」 
師曰:「這個是甚麼?」 融無語。

到了門口,道信禪師就看到庵前的路上,老虎、野狼之類的在附近走動。道信就舉出兩隻手,有恐懼之勢,法融就問師父:你還有這個在?道信反問:「這個是甚麼?」法融無語。

少選,師卻於融宴坐石上書一佛字,融睹之竦然。 
師曰:「猶有這個在。」融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

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相無相分第九(下) 見輝法師開示

法融稽首請說真要

過了一會兒,道信在法融的座位上寫一字。法融煮茶回來座位上的時候,看到字,突然愣了一下。道信馬上說:還有這個在。法融不太明白師父的意思,於是稽首請說真要。」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本空。

師曰: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這段話講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本空,所以煩惱、業障,本自空寂。剛才看到虎、狼,道信有恐懼之狀,表示他會害怕。

法融看到有字寫在座位上,他如果一屁股坐下去,是對佛是不恭敬,於是他產生畏懼之心。

害怕也好、畏懼也好,都是沒有了達煩惱、業障,本來空寂。有一些些就還有一些些,有一絲絲的罣礙,就還有一絲絲的罣礙,如果我們是觀心之人,就要了解心是什麼,能觀之人為何。

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

道信禪師如此開示,我們如果了解這個道理之後,接下來應該要怎麼修行?道信禪師繼續開示:

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 

我們既然跟佛沒有差別,性、相是平等的,那麼應該要如何來修呢?

無念無作,任心自在

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任意縱橫。

在這裡我們看到,原來不起雜念、不起妄念,甚至於連善念,連觀行的正念都不起,只要任心自在即可。

依著菩提自性而自在

但是有的人會誤解,以為如此,我們就可以任意妄為,不是。道信禪師繼續講:當我們依著菩提自性而自在的時候,這個心的作用,是

不作諸善,不作諸惡, 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佛陀的起心動念、行住坐臥,都是無量的神通妙用,因為他是自在的。他不會被世間的煩惱,五欲六塵所迷惑,因此他的境界,是蕩蕩無礙,任意縱橫。

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最後道信禪師就做的一個結論:「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眾生迷於自心而向外馳求

我們都最想要自己成爲一個快樂的人,但是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迷於自心而向外馳求,追求的結果,就是自討苦吃。

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現在了解一切諸法皆如幻化,只有這一念菩提自性,是本自具足,那麼我們就回到自己的真如。

既然一切都具足,一切是不假外求,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在意這個世間,不需罣心於世間的境遇,人情冷暖。

無心於萬物

有一句話講:「但自無心與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道信禪師在見法融之前,法融的修行,有百鳥獻花,群猿獻果,紫雲成氣的神通展現。

自從道性禪師見了法融之後,這些百鳥、群猿,通通找不到法融禪師,紫雲也沒了。是好境界嗎?

法界藏身,任運自在

過去你的修行是有目共睹,乃至於禽獸、鬼神都能感應,現在把自己的所有在世間的罣礙,通通收攝得一乾二淨,在天地之間了無蹤跡,這個是法界藏身。這樣的修行,已經超越世間、出世間。

回歸自性理體

今天我們來寫經,我們來修行,不外乎就是依著寫經的字字句句,回歸到自性理體。

須菩提解空第一,他非常了解一切萬法本空之理,所以他說:「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什麼是無諍三昧

《大智度論》卷十一云:「須菩提於弟子中,得無諍三昧最第一,無諍三昧相,常觀眾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

二種無諍

無諍有二種無諍

《注維摩詰經》卷三云:無諍有二:以三昧力將護眾生,令不起諍心。隨順法性,無違無諍。

三昧力將護眾生,令不起諍心。

隨順法性,無違無諍。

又云:善吉(須菩提)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順法相,無違無諍,內既無諍,外亦善順群心,令無諍訟,得此定名無諍三昧也。

隨順法性,無違無諍。

須菩提是弟子當中,解空第一阿羅漢,不但得到無諍三昧,而且在三昧當中,始終常善順法相,無違無諍。」

內既無諍,外亦善順群心,令無諍訟。

內心既無諍,在外表現,當然就是不令心惱,多行憐愍。」所以不管是對內對外,都能夠表現出和悅之氣,無諍之相。

無諍,就是不分別;衝突對立不和諧,就是。世間總是因為知見上而諍,因為欲望追求而諍。

見諍愛諍

見諍

見諍,就是知見上的衝突。每一個人都堅持己見,覺得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確的,因此在自己的見解上爭論不休。

愛諍

愛諍,則是對於五欲、六塵,有種種的追求佔有。

因此這個世間總是不平靜,大家都為了各自的見諍愛諍,而爭論不休。

無諍 – 了達一切萬法本自空寂

無諍,就是了達一切萬法本自空寂,自然而然就對於這些世間的諍,而不再相應,遠離所有的諍。

須菩提由於通達空性,所以能夠做到無諍、無惱,也因此成爲眾比丘的表率,被佛陀認可為「人中最為第一。」

佛陀稱讚須菩提已證得無諍三昧,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須菩提卻不認為自己得到什麼第一,如果他有第一的念頭,有這種分別念,那麼當然心裡就有了高低、上下的分別,他怎麼稱得上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一相無相分〉- 離相

整個〈一相無相分〉談的就是一個離相,不只是對於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離相,對於自己所修得的果位也要離相,從初果不做初果想,二果不做二果想,三果到四果依然如此。

我們讀了〈一相無相分〉之後,用離相的心態,用不執著不分別的念頭,來面對我們所有每天遇到的人、事、物,那麼我們就可以真正了解什麼是自在,什麼是金剛般若之心

來寫禪,也是用這種不執著的心,外離於相,內離於相。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達摩祖師談到入道的方法:「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當我們在面對一切外境的時候,心不攀緣,內心也從來沒有起雜念、起妄念、起分別,這念心猶如牆壁一般如如不動,那麼就可以入無生之道入實相之道

《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名為禪定。」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離於相名禪,內離於相為定。外離相、內離相,在自性當中,產生殊勝且不受染的清淨功德,這就是我們來寫金剛經,寫經練心最主要的目的。

寫經練心

也希望大眾,我們一起共同來發菩提心,藉由寫經造塔,讓自己可以「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就像牆壁一樣,就像金剛一樣無堅不摧。所有的境界出現,我們都不會被干擾,只有自己的心,這一念清淨心現前。

寫經時身、口、心合一

在寫經的時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專心一致,眼睛看著經,耳朵聽的經,心裡念著經,手上寫著經。

身要放鬆不得隨便,心要專注不要緊張,那麼如此身、口、心合一,我們跟十方諸佛和須菩提融為一體,今天的寫經,就會進入無諍三昧

希望大眾把握難得的因緣,讓自己的內心可以與佛相應。千人寫經,百萬造塔,以百萬菩提心,來成就我們在在處處,都有諸上善人,都有殊勝的大菩薩的淨土境界。

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13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相無相分第九(下)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