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9堂課, 如理實見分第五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9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9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這堂課我們繼續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理實見:依實相見法身如來

這一分叫做〈如理實見分〉,教導菩薩們要依著實相之理,能夠見到法身如來。這一段是延續前一分〈妙行無住分〉所衍生出來的開示。

〈妙行無住分〉- 不著相布施

〈妙行無住分〉裡面,佛陀開示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告訴我們在修布施的時候,要以不執著的心來修行,才能夠達到究竟的圓滿。

應不住於相

布施六波羅蜜之首,是我們修行一個非常重要的入門。布施有上施諸佛,下施衆生,對上是恭敬供養十方諸佛(上施),對下是慈悲度化一切的衆生(下施)。

我們能夠了解,因爲衆生是凡夫,有煩惱有執著,如果我們在度衆生的過程,產生煩惱與執著,那麼著相布施的結果,就成就有漏之因,因此布施衆生時,應不住於相,這一點大衆都能理解。

釋因生疑: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但是到了這一分,佛陀又進一步來談,連對佛這樣莊嚴、尊重的對象,我們也要不執著。所以這裡講:「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提示我們對於如來,你是怎麼看法。

佛有三身

我們知道我們學習佛法,佛陀是我們學習的對象,發菩提心就是希望可以成就,像佛一樣這麼殊勝的功德。我們知道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有三身,有法身佛報身佛、跟化身佛

化身佛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他是3000年前,在印度的一個王子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無上正等正覺。

成佛之後,在49年當中,四處弘揚佛法,我們現在所學習到的教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教法。後世的修行人依著佛陀的教法而修行,當然對於法要有一個殊勝的理解,對於佛陀要生起無比的恭敬,要能夠完全的清淨心的供養,但是在這個地方,佛陀就問須菩提: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嗎?佛陀這樣的問話,給我們一個反思。

金剛經寫禪的第9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9堂課, 如理實見分第五 見輝法師開示

真正的佛之相

佛陀所呈現的是圓滿的相,對佛弟子來講,佛陀是我們的導師,是我們生命的導師,當我們見到佛是無比的恭敬,沒有其他的雜想的一種供養,但是佛陀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你見到的佛,是化身佛,還是報身佛,還是法身佛?

佛在我們的心目中是什麼形象,我們認爲佛是什麼,佛是一個形象嗎,佛是一個人嗎,佛是3000年前,在菩提樹下成正等正覺的一個印度王子?時至於今,我們到了中國,到了日本,到了東南亞,乃至於在各種不同的時代,我們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佛相,到底哪一個佛相,才是真正的佛之相?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報身是虛妄,化身為生滅之相。

如來有三身,法身無形無相報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智慧的果報化身是千百億,或爲人、或爲六道,他展現千變萬化的形相。如果我們要用某一種身相來定義如來的話,是哪一個呢?所以須菩提他就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執著報身、化身,無法見法身如來

佛陀講這一段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能夠真正的見到如來,如果我們執著於某一種身相來見如來,就見不到如來,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觀念。

修行學佛,我們知道不要執著衆生之相,因爲衆生是煩惱的、是染污的,佛陀是無漏的、是清淨的,我們會不會在不知不覺當中,也對於佛陀清淨的無漏之相產生執著?

如果我們以執著的心來見佛,沒有辦法真實的見到佛。有一些修行人成天佛言佛語,可是到最後,他有沒有真正的行佛呢?

老太太唸佛與孫子吵架的故事

有一個老太太,每天在家裡面非常精進的念佛,因爲師父給他功課要念一萬聲,所以她很認真的拿著念珠,一心不亂的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孫子就在旁邊,很開心的叫著奶奶奶奶,這奶奶很有耐心的跟小孫子說:奶奶在做功課,在旁邊乖乖的,不要打擾奶奶做功課。

可是小孫子,一下子又叫著奶奶,奶奶,奶奶。一直不斷的叫到最後,奶奶很不耐煩,拿起念珠就想要打小孫子,小孫子說:奶奶,我問你一件事情。什麼事情?我才叫你三聲,你就生氣了,阿彌陀佛被你每天叫了一萬聲,他不是煩死了嗎?

心隨境轉起煩惱

我們自己常常想,當我們在道場聽到佛法,覺得法喜充滿,可是當我們回到生活中,看到的不如意不如法,是不是反而讓自己的內心,產生很多的煩惱?這些煩惱是因爲這些人的不如法,還是因爲我們對於如法,有一個嚴格的標準?

在佛的眼中,看到人人都有佛性,可是爲什麼在我們的眼中,看到的都是人人都有習氣、煩惱?我們就要想想,到底什麼是佛,我們學的佛是什麼樣子。

執著身相無法見如來

所以在這個地方,佛陀就問須菩提:你可以以身相見如來嗎?須菩提就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法身如來不是以身相而現

爲什麼?因爲如來所說的身相,即非身相。我們不能著相而求佛,因爲佛不是以身相而現,所以這一番,破除很多學佛人的迷思。

法執

我們學佛之後,有時候因爲多懂一些佛法,心裡面執著這個清淨的教法,反而容不下其他不如法,所以常常會出現的一人學佛,全家罵佛的這種情況。

或者是當我學佛之後,我每天都看這些不學佛的人,覺得心裡面很不是滋味,覺得很難忍受這個世間的衆生如此的愚癡,到最後變成一種法執,甚至於形成錯誤的一種示範。

防轉成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那麼我們應該要如何來見佛?所以這一段,最主要就是要破除我們對於佛的這個圓滿清淨的對象,也要能夠不執著,也要能夠不住相。所以這裡,最後就做一個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防究竟無佛疑:見諸相非相,即見法身如來。

如果我們想要見如來,要怎麼見?要見諸相非相,則能夠見到佛,破除我們對相的一種觀念。(真空生妙有)

防報相可住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爲什麼諸相是非相?佛陀告訴須菩提,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防究竟無佛疑:破除佛身相與法相

學佛的人最難破的就是佛相法相,因爲我們修行,就是要以佛爲榜樣,要依教奉行,現在沒有依教奉行,不能以佛爲榜樣,這樣不是就沒有佛法嗎?如果我們不執著學佛學法,怎麼修行,我要以誰爲榜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事實上這是有層次的,因爲我們一般人執著相,所以要先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包括衆生煩惱之相,也包括諸佛清淨之相。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這一點,能夠真正不著相,那麼就能夠真正了解什麼是佛,這是實相之佛,這是法身之佛,這就是〈如理實見分〉的重點。

金剛經摘要實踐
大乘正宗分第三離相度生發大願。廣大心、第一心、長遠心、不顛倒心
妙行無住分第四無住行布施立大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如理實見分第五如實見法身如來,證大果。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大乘正宗分第三〉:離相度生發大願廣大心、第一心、長遠心、不顛倒心

道源長老的金剛經講記裡面,把第三分、第四分、第五分,做了一個重整。第三分:離相度生,是叫我們發大願,就是發彌勒菩薩偈頌的四種心(廣大心、第一心、長遠心、不顛倒心)

〈妙行無住分第四〉:無住行施立大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發了大願之後,還要立大行,就是第四分:無住行施,就是立大行,對一切衆生要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但是又不住於相

〈如理實見分第五〉:證大果

到了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叫做證大果。所以從發大願、立大行、證大果,成就一系列智慧的修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在這一分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特別的實用,我們可以把它用在世間法,也可以用在出世間法。

眼見不一定為真實

人往往會相信眼見爲憑,或者是以貌取人,但是有時候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我們卻因爲自己的印象,或者是判斷,常常蒙蔽正確的事實。

《呂氏春秋-任數》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歎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眼見不一定為實:孔子陳蔡絕糧

在歷史上曾經有一段記載,孔子和弟子們困在陳、蔡之間,有所謂的陳蔡絕糧。孔子的弟子子貢,突圍到外面帶了一些糧食回來,顏回和子路就在一間破屋裡爲大衆煮粥

子貢懷疑顏回

剛剛煮好的時候,子路出去一會兒,恰好在此時,子貢從屋邊經過,正好看見顏回拿著勺子喝粥,子貢看了很不高興,就找孔子。

他問孔子:一個人如果稱得上仁人廉士,那麼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會改變氣節嗎?孔子回答:如果氣節都會改變,還能稱得上是仁人廉士嗎?子貢就問:您覺得顏回會不會改變氣節?

孔子很肯定的回答:當然不會。於是子貢就將看到顏回偷喝粥的事情告訴孔子,孔子聽了之後,只是緩緩的回答:我絕對相信顏回的人品,他這麼做一定有什麼緣故,我把他找來親自問問。

於是孔子就把顏回叫進屋裡,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祖先,想必他們是來護佑我們的吧,粥做好了嗎?我想用粥祭拜一下祖先。

顏回聽了,馬上恭敬的對老師說:這個粥已經不能用來祭祀祖先了,因爲剛才在煮粥的時候,屋頂有一小塊塵土落到鍋裡。我本想舀起來扔掉,但是又覺得可惜,就自己先喝了,用喝過的粥來祭祀祖先,是不恭敬的。孔子很高興的說:原來是這樣。

當顏回出去之後,孔子對留下來的幾個弟子說:我之所以會這樣問他,是問給你們看,我對他的信任,是不用用今天這樣的方法來證實的。這是一個在孔子和顏回之間,所發生的一個故事。

知人不易

孔子對顏回的信任,其實也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但是我們有多少人,能夠像孔子如此的信任顏回呢?當子貢在告顏回的狀的時候,子貢也是理直氣壯,他也沒有看錯。

當孔子在問顏回的時候,他對於顏回是信任還是不信任?最後孔子很感嘆的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著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眼見無法看到全貌

我們常常相信眼睛,但是眼睛真的可信嗎?我們也常常相信自己的心,但是心真的可信嗎?所以大家要謹記在心。在社會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訊息,我們大多只能看到或感受到一部分的事實,而無法窺探其全部。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我們就像瞎子摸象一般在探索這個世界,「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尤其更不能夠有成見。連孔子都感嘆:目不可信,心不足恃;眼見不一定爲實,耳聽也不一定爲虛,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事物,是不明智的做法,往往會將人帶入誤區,形成盲點。

目不可信,心不足恃。

但是我們卻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盲點,依著這種錯誤的判斷所帶動的行爲,當然我們也還是會覺得自己是對的,但是你以爲的,就是你以爲的嗎?

提起覺性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讓我們提起一個覺性,當我們看到的人產生懷疑時,我們可以多給他一點機會,不要妄下評論。

當我們對於看到的現象,產生懷疑的時候,要多問一個爲什麼,這樣才能夠避免人跟人之間彼此的誤會,以及誤會之後衍生的糾葛。

這個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以在我們待人處世當中,可以多留一隻智慧之眼來觀照,可以跳脫出錯綜複雜,難以分辨的表面善惡。

不被境界影響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更可以拿來作爲我們道業提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口訣。修行不求境界,但是只要你的方法正確,凡事都會有境界發生。

禪定生瑞相

不管你是要念佛打坐,或者是現在寫金剛經塔,只要我們的身心進入禪定的狀態,你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它會轉變到另外一個頻道,會產生另外一種感應出現,這就是所謂的瑞相。

善根發相

有些人他會問師父,他說:師父,我爲什麼寫一寫,就全身都不見了?或者是我打坐看到光,乃至於有的人會聞到香味,有的人還會有一種開悟感,覺得自己比以前還要聰明,還要有智慧。這些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爲什麼會如此?

事實上這是一個好現象,這是所謂身心清淨的現象,叫做善根發相。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一個初初開始的轉變,我們要繼續用功,不要停留、耽著在這種殊勝的感受,這樣我們的道業才會更上一層樓。

大蜘蛛的肚子(魔由心生) – 明慧和尚與無德禪師公案

以前有一個修行人,他每次一打坐,就會看到一隻大蜘蛛,他非常的害怕,他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有一天他就準備一把刀,想要的大蜘蛛出現的時候,他要把他給殺死。

他的師父看到他在打坐,還拿著一把刀,就問他:你爲什麼拿著一把刀在打坐呢?他說因爲我每次打坐的時候,都會看到一隻大蜘蛛。

師父說:你要不要先聽聽我的建議,你下次看到大蜘蛛的時候,你先不要急著殺他,你先在他的肚子上做個記號,等到你出定,再來看看大蜘蛛是什麼。

於是他就聽從師父的話,下一次在打坐的時候,又看到那隻大蜘蛛,他就把預先藏著的筆拿出來,在大蜘蛛的肚子上,劃了一個大义义。

等到他出定的時候,四處尋找這個大叉叉,到最後找到大义义,正畫在他的肚子上。他嚇了一大跳,如果他沒有聽師父的話,那把刀可能就是插在他的肚子上。

老和尚遇境不著公案

另外還有一個禪師,他每次一打坐,就看到一朵蓮花,四面有童子捧著這個蓮花來迎接他。來到他的面前,就希望他坐上去這個蓮花,說諸佛來迎,要接引他到淨土。

他心裡面想,我是修禪的,怎麼會有阿彌陀佛的使者來接我呢?我沒有要往生極樂世界,到底這是什麼?爲什麼會有一朵蓮花呢?我修行,是不是修到一個非常殊勝的程度?

可是他又知道,金剛經裡面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想試試看,到底這個蓮花會把他帶到哪裡去。

當他下一次又看到這個四個童子,又帶著這個蓮花,來到他面前的時候,他就把他手邊的這一把引罄,就把它放到蓮花上。沒想到一放這個罄跟蓮花,還有四個童子一下子就不見了。這境界不見了,和尚繼續打坐。

等到他禪至完,他的弟子匆匆忙忙的從外面就跑進來,他說:師父,昨天晚上半夜對面農家,生了一隻小牛,這小牛是一個死胎。

一出生竟然不是牛,這個胞衣打開一看,是師父你的一隻引罄,所以這個農家隔天就把這個引罄送回來,看看是不是師父遺失的物品。

一件袈裟一張皮,四朵蓮花四個蹄;若非老僧有主意,差點墮入醜頭畜。」

這個師父聽了冷汗直流,還好當時有主意,否則那隻牛就是他的來世了。所以他講:「一朵蓮花一張皮,四個童子四個蹄,若非老僧有主意,差點墮入醜頭畜。」

所以我們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緊要關頭,如雷貫耳,打破我們的執念,讓我們看清楚實相的道理。所以這邊佛陀就教須菩提:「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要真正認識到如來,如來的法身是無形、無相,所以我們要超越一切的相,超越一切的假相,不管是衆生的煩惱相,還是佛的清淨相,我們都要不執著,不執、不念、不取、不捨,如此,我們就可以真正契悟實相的道理。

我們在寫金剛經,寫經的心與實相相應,不管你寫的好看,寫的不好看,我們都用當下這一念心,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起觀照般若破執念

透過寫經這個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破除我們的執念,我們的分別取捨,到最後契悟,回歸到究竟實相的這一念清淨自性當中,那麼就可以與自性如來相感應。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修行回歸自依止

所有的修行要回歸到自依止,而非他依止,那麼回到自性如來本來面目,我們才會真正知道什麼是佛。今天我們用這個如理實踐分的這一段道理,來幫助自己安住在清淨的實相當中。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的金剛經寫禪的第9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8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