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3堂課.法會因由分第一 實相般若

金剛經寫禪的第3堂課
目錄

今天是金剛經寫禪的第3堂課,我們繼續來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會因由分第一

上一次我們談到金剛經的成就有六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六成就: 信成就 信成就 時成就 主成就 處成就 眾成就

如是信成就我聞信成就一時時成就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處成就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眾成就

具足這六種成就,法會就有殊勝的緣起。接下來,我們就來進入金剛經的實際內容:

金剛經的實際內容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段介紹世尊在吃飯的時間,入舍衛大城乞食,吃完飯,衣缽收好,腳洗好,敷座而坐。曾經有一位馬來西亞的醫師告訴師父,他每天都會持誦金剛經,但是他都從金剛經的第二分開始持,因爲他覺得第一分是一個不重要的記錄,只是在記錄日常生活的內容。

我們想想看,如果如這位醫生所言,爲什麼在這一部講般若智慧,這麼殊勝的經典,會談到如此日常瑣碎的生活?在經典裡面,我們期待的是聽到玄妙的語言,佛言佛語,可是這一段的記載,給我們一個重新的思考。

五祖在傳法給六祖的時候,他講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說:「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佛法的傳承要以心傳心,佛法是心法,怎麼樣來轉成這個心法?「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佛跟佛之間不需要言語,因爲彼此心意相通,師父在傳承給弟子的時候,也是以心傳心。我們現在來學習佛法,我們要了解自性的般若,到底要從哪裡下手。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大珠慧海)曰:「用功。」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睏來即眠。」曰:「一切人總是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律師杜口。

過去有一位有源律師,他來問大珠慧海和尚,他說:「和尚修道還用功否?」一個開悟的大師怎麼樣用功?大珠慧海和尚回答:用功。怎麼樣用功?饑來吃飯,睏來即眠。」肚子餓就吃飯,想睡的就休息。這個袁律師覺得很奇怪,他說一切人都如此,這樣怎麼叫做用功?難道一般的人就跟師父一樣,也是在用功嗎?大珠慧海和尚回答,他說:不一樣,大大的不同。怎樣大大的不同?一般人吃飯的時候不肯好好吃飯,百般需索,睡覺的時候也不肯好好的睡覺,千般計較,所以大大的不同。

我們吃個飯,講究色香味講究氣氛,如果心裡有事有煩惱,或者是吃飯的時間、地點,吃飯的對象不對,氣氛不好,即使是山珍海味也會食不下嚥。如果我們今天要急著跑三點半,找朋友要錢借錢,結果朋友說我沒有錢,我請你吃大餐,你吃的下去嗎?心中有事起煩惱心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好好的安住的。

有一句話講:「心安茅廬穩,性定菜根香。」我們這個心如果搞定吃飯、穿衣、睡覺,行住坐臥都在這面心上無念、無住、無爲,心中無事,日日是好日。所以金剛經一開始談到這個平常心的用功,平常心是道,它就講一個實相般若的道理,般若是從文字而起觀照,藉由觀照而契入實相。我們學習佛法,讀很多的經典,目的要讓自己的心能夠安住在當下。

有一個故事講到唐僧玄奘大師的那一匹白馬,這一匹白馬並沒有特別出衆,只是因爲在磨坊工作,身強體健,吃苦耐勞,所以就被玄奘大師選中。選來選去選中這一匹馬之後,一去來回就是十七年。唐僧回到東土大唐,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這一匹馬也成爲大唐第一名馬。這個白馬衣錦還鄉之後,來到昔日的磨坊看望昔日的老朋友,一大羣驢子、老馬圍著這批白馬,聽著白馬講西天途中的故事,以及今日的榮耀,大家都很羨慕。白馬很平靜告訴大家,各位,我也是沒有什麼不起,只不過是被玄奘大師選中,一步一步西去東回而已。

這十七年間大家也沒有閒著,只不過你們是在家門口來回打轉,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咱們走過的路是一樣長,也是一樣辛苦。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我們聽到這個故事,有沒有感覺我們就像這一匹馬這一批驢子,每天也沒有閒著,一生都在繞圈子,一圈有一圈,爲誰辛苦爲誰忙,我們有沒有在每天的每一步,都能夠非常清楚的朝向成佛之路,還是只是漫無目的讓自己的生活不斷的空轉?

金剛經裡面所講到的實相般若,他就談到怎麼做。時間到,穿衣持缽入城乞食,爲了生活,必須要面對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但是忙碌一天之後,有沒有還至本處?實相的奧祕就在這四個字:還至本處。我們有沒有把所有的事情,都回歸到自己的本處,這就是實際理地。每天面對各種不同的人事物,我們會隨著遇到善的因緣起歡喜心,遇到惡的因緣起煩惱心,不管是歡喜還是煩惱,在一天結束的忙碌之後,要懂得歸零

我們今天來寫經,大家把心能夠收回實相,讓它還至本處。一邊寫一筆一劃,一字一句,都能夠安住在當下,該是做什麼就做什麼,該寫就不要想,等一下寫完要去哪裡。每一字每一句,我們都把過去放下,未來也放下,乃至於現在也放下,就專注在當下,沒有雜念,沒有妄念,這個就是還至本處。當我們慢慢練習,回歸到實相的時候,這個就是般若心

六祖大師講:「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這個就是般若心。我們誦金剛經,在第一段就能夠了解什麼是般若,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隨時在衣食住行,能夠還至本處,安住在本心上。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敕諡大慧禪師。

過去有一位南嶽懷讓禪師,他剛剛開始的時候,是在嵩山安國師那裡精進用功,後來安國師就介紹他去參訪六祖。懷讓到六袓的地方,頂禮之後,六祖就問:你從哪裡來?他回答:我從嵩山來,是安國師介紹我來的。六祖問:「什麼物?怎麼來?」懷讓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禪師的問話,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他在問什麼?問你是什麼東西。這不是一句罵人的話,他在問:你是什麼,誰是你,你是誰?

順治皇帝出家讚僧歌裡講到:「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我們從過去到現在,每天都在忙碌,可是我們可能終極一生,並沒有真正的認識到自己,參禪就是爲要明白真實的自己。懷讓大師他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你說我們這念心是什麼?它像一個什麼就不對,無法比擬它,就像天上的一輪明月。佛法當中常常用月亮代表我們的心,你對於一個看過月亮的人,你不需要解釋月亮是什麼,但是對一個瞎眼的人,你怎麼解釋?你說它像盤子,它像鏡子,它像橙子,都不對。他沒有辦法形容,月亮就是月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有這念心,佛陀也有這念心,祖師大德也有這一念心,但是你不能夠理解這一念心的時候,說什麼都不對,這就是佛法非常殊勝的地方。同樣在行住坐臥,同樣在吃飯在睡覺,祖師大德心中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所以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佛陀在金剛經一開始,就演示這樣一段自在的實相般若。

接下來,懷讓大師,他這樣回答之後,六祖就問:你所說的這一個還可修證否?可以修嗎?可以證嗎?懷讓回答: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修證也不是沒有,沒有辦法修嗎?還是可以修的。怎麼修?修行有時候很抽象,好像懂很多,卻又使不上力。明明就知道這一條路就是最好的,明明這個心在聽法的時候,是如此的愉快,可是爲什麼在面對很多的境界,在生活中你卻擋不住這一些煩惱,你卻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憂愁、不焦慮。所以我們要怎麼樣來照顧這念心,要修證這一念心,要怎麼樣可以達到真正自在的境界?所以下面就講,修證也不是沒有,怎麼修?污染即不得。不要污染它,你一旦起污染心,你就沒有辦法得到這念心。但是說穿了,其實這念心不假外求。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華嚴經》裡面講:「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如果我們的心本來就沒有煩惱,你就好好的安住在當下;但是如果我們的心起煩惱,我們藉由寫經的過程,讓自己的身心沉澱下來。沉澱下來,慢慢的跟你的心相印,跟你的心能夠在這個當下合而爲一,這個就是一個修煉般若自性的方法。六祖大師就肯定懷讓的回答,他說「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禪宗的修行直指人心。怎麼修?就是這一個不染污的習慣,不染污的觀念,你只要保持你的心,不受這些五欲六塵,不受境界干擾,這個是祖師的用功法,也是我們用功的入門下手之處。當我們能夠了解,這個修行方法非常好用,就可以讓我們無限的延伸,變成一切處所,一切時中,都是保持這個不染污的心。

慢慢從現在寫經的時候就開始練習。這個練習,把我們現在寫經的這個心無限的延長,一念萬年,萬年的修煉從當念開始。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從這一念心開始出發,我們一字一句,一步一腳印的,漸漸的透過造塔的過程,把自己心裡面的這一個清淨的習慣,清淨的自心來啓發、養成,讓我們的身心隨時都能夠自在。這是般若參觀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端,在第一分裡面就談到這個內容。

金剛經寫禪的第3堂課隨時 隨性 隨緣 隨喜

網路上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小和尚看到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他跑去跟師父說:師父,快撒一點草種子吧,枯黃的一片好難看。師父揮揮手說,等天涼,隨時。到中秋,師父買一包草種子,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一吹,草籽邊撒邊飄,小和尚很著急,他說,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走。師父說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把種子給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師父回答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隨遇。半夜一陣咒語,小和尚早上衝進禪房,他說師父這下子真完了,好多草種子被雨沖走。師父說:衝到哪兒就在哪裡發芽,隨緣。一個星期過去,原本光禿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有播種的角落也泛出綠意。小和尚很高興的拍拍手,師父點頭:隨喜

這是一個態度,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燥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我們如果懂得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那人生時時都很自在。希望大衆我們隨時隨地、隨緣,隨著歡喜心隨遇而安,那麼有這五隨,我們就可以真正的回歸到自性。隨緣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我們有這個人生的智慧,我們就可以真正的體會到,在在處處皆是般若,在在處處皆得安心。

第一段法會因由分講到六成就,也講到這個世尊食時這一段記載,希望大衆,我們把自己當成是世尊,我們每天都進舍衛大城乞食,每天該發生的就讓他發生,隨遇而安,隨緣了業,隨時保持一顆隨喜的心,讓自己的身心,隨著不同的因緣,在自己的生命當中,發出光明,發出智慧。

當我們有這種智慧之心,還至本處,又能夠完全收拾得乾乾淨淨,沒有任何的雜染,沒有任何的遺憾。人生到最後留下遺憾,都是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忘記要以般若自性來過生活,所以每天也托缽乞食,每天都不要留下痕跡,要還至本處,要把衣缽洗好,把腳洗淨,然後安住在自己的菩提法座之上。

希望大衆我們開始養成一個好習慣,每天讀誦金剛經,每天用般若智慧來長養我們自己的法身慧命,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因爲般若的作用,而產生殊勝的力量。般若之體是最堅固的菩提,金剛之心;般若之相是最光明的智慧之相,般若之用是最猛力的,可以照破無明破煩惱,超凡入聖的智慧之用。

如果我們懂得善用自己的般若自性,那麼在這個生命當中,我們就有如拿到一支金剛王寶劍,可以破敵,可以殺賊,乃至於到最後,可以稱爲法王。所以希望大衆珍惜自己的內心當中有一個般若自性,透過寫經來幫助自己修煉這一念清淨的心。千人寫經,百萬造塔,人人都有這一座靈山塔,來幫助自己身心找到歇息之處,還至本處,自然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自己的法座上,安然的進入般若三昧。今天這一堂課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接下來大家開始按照自己的進度來寫經。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的金剛經寫禪的第3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2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3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