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15堂課, 莊嚴淨土分第十(上)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15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15堂課

諸位知識,諸位居士,我們繼續談金剛經寫禪的第15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十分〈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金剛經的這一品,標題是〈莊嚴淨土分〉。前一分佛與須菩提的對話,討論修小乘四果羅漢的境界,金剛經寫禪的第15堂課這一分佛以自己的經驗,來談如何應住如何降伏其心

六祖第一次開悟:悟到空性

《六祖壇經》裡面,六祖大師自述悟法傳衣的因緣,其中談到他有兩次的悟境:第一次是他在嶺南做樵夫的時候,送柴去客棧,聽到一位客人在誦持一部經典,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當下有所領悟,這是他第一次的開悟。

悟到什麼?悟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性的道理。

六祖第二次開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六祖壇經‧行由品》:「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第二次的開悟,是五祖大師半夜三更到方丈室,以袈裟遮圍,為他講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述到〈莊嚴淨土分〉,當下六祖大師大徹大悟,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弘忍大師爲他授記,肯定他已經成就如天人師、佛、世尊,無二無別的體悟,於是便將衣缽傳授於他。

六祖大師聽聞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當中,他悟到什麼?

佛陀首先就問須菩提:「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燃燈佛為善慧仙人授記因緣

佛陀先自述:過去九十一劫前,他作爲善慧童子,遇到燃燈古佛時,由於供養佛七朵蓮花,發了廣大的願,發菩提心,所以燃燈古佛爲善慧童子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我們先介紹釋迦牟尼佛燃燈佛的因緣。在過去無數劫以前,釋迦牟尼佛曾經是一位修清淨梵行的善慧仙人,他很慈悲,爲了衆生而發心,要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一

爾時,有王名曰燈照,城名提播婆底。其國人民,壽八萬歲,安隱豐樂,極為熾盛,所欲自在,猶如諸天。時彼國王,正法治世,不抂人民,無有殺戮楚撻之苦,視諸人民,有如一子。

在人壽八萬歲時,提播婆底城中有一位燈照王,以正法治國,而且慈愛人民,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其樂融融。

「時燈照王,始生太子,端嚴無比,威德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勤修苦行,滿六千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天人,及八部眾,轉於法輪。此輪微妙。」

燈照王有一位太子,名爲普光。普光太子儀表出衆,志趣不凡。後來太子出家求道,經過六千年的勤苦修行,證得無上佛果,名爲普光如來,這就是燃燈佛

爾時父王。及其夫人。後宮婇女。聞太子普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燃燈佛成道了,消息傳到提播婆底城,燈照夫人聽聞太子成佛的消息,感到無比的歡喜。

時群臣國內人民。婆羅門等。聞太子道成。心各念言。太子普光。捨轉輪王位。剃除鬚髮。被著法服。出家修道。得成正覺。我等今者。亦當出家。作此念已。悉皆往詣普光佛所。

舉國上下所有羣臣百姓,乃至王公貴族,都在想,當年捨棄轉輪王位,出家求道的普光太子,現在已經成佛,我等亦當隨佛出家,於是眾人紛紛追隨燃燈佛聞法求道。

爾時普光如來。即觀其心。隨其因緣。而為說法。大臣婆羅門等。有四千人。成阿羅漢。國中人民。及餘四方諸來會眾。有八萬人。亦得無著法忍。

如來爲大衆應機說法,其中四千位大臣、婆羅門等,證得阿羅漢果,也有八萬人民成就無生法忍。

爾時,普光如來與八萬四千諸阿羅漢,往詣國界,遊行教化。

燃燈佛帶著八萬四千位阿羅漢,來到提播婆底城的邊界遊行教化。

父王聞已,心大歡喜,即敕國中,平治道路,香水灑地,懸諸繒綵寶幢幡蓋,散眾名華。如是莊嚴,滿十二踰闍那。

燈照王得知消息,心大歡喜,於是下令整治國內所有的道路,以香水灑地,寶牀、幡蓋嚴飾,綿延數百里,種種珍貴的花莊嚴無比。

又復擊鼓唱令國內,諸有華者,不得私賣,悉輸與王。并敕人民,不得先我供養於佛。即遣大臣,并作伎樂,燒香散華,而往請彼普光如來。

燈照王希望自己是第一位供養燃燈佛的人,於是下令國內所有的花,都要送到王宮,不得私賣,也不可以提前供養燃燈佛。

爾時,善慧仙人,在於山中,得五奇特夢:一者夢臥大海,二者夢枕須彌,三者夢海中一切眾生入其身內,四者夢手執日,五者夢手執月。

(PPT)第一、夢臥大海;第二、夢枕須彌;第三、夢海中一切眾生入其身內;第四、夢手執日;第五、夢手執月。

此時,在山中獨自修行的善慧仙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五個奇特的景象:第一、夢到臥在大海之中;第二、夢到頭枕須彌山;第三、夢到海中的一切衆生進入其身內;第四、夢到手執太陽;第五、又夢到手執月亮。

得此夢已,即大驚悟,心自念言:「我今此夢,非為小緣,當以問誰?宜入城內,問諸智者。」

善慧仙人做了這個奇特的夢,心想:這個奇特的夢,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應當要去請教有智慧的人。

作是念已,披鹿皮衣,手執水瓶,及杖繖蓋,行入城邑。路過外道所止住處,有五百人,而為上首。善慧念言:「我今當以所夢問之,并得觀其所修之業。」即共諸人,講論道義,破其異見。

於是善慧仙人動身前往城中,途中行經一羣外道修行的處所,他想:我應當將向他們請教所夢之境。

時五百人,即便受屈,求為弟子,於善慧所,深生恭敬。各以銀錢一枚,而以上之。復有五百外道,既見善慧辯才聰明,亦生隨喜。

經過論辯之後,五百人完全被善慧人所折服,於是恭敬的請求要成爲善慧仙人的弟子,並且各以銀錢一枚,供養善慧先人。

時諸外道,自共議言:「今普光如來,出興于世。」善慧仙人聞斯語已,舉體毛豎,心大歡喜,踊躍無量。便與外道,分別而去。

善慧仙人聽到外道們,都在討論燃燈佛到城內弘法的消息,迫不及待的希望見到燃燈佛。

「善慧至前,見王家人,平治道路,香水灑地,列幢幡蓋,種種莊嚴。」

來到城裡,看到上上下下的忙著在打掃,莊嚴街道。

善慧即復問彼路人:「汝知何處有諸名花?」

於是就問其中一個人:你們知道在哪裡可以買到花嗎?

答言:「道士!燈照大王擊鼓唱令:國內名花,皆不得賣,悉以輸王。」

路人告訴他:燈照王已經下令,國內所有的花都不可以賣,你買不到花。

善慧聞已,心大懊惱。意猶不息,苦訪花所。俄爾,即遇王家青衣,密持七莖青蓮花過,畏王制令,藏著瓶中。

善慧人感到非常懊惱,但是他仍然四處尋花。遠遠的他看到一位王宮來的宮女,手中持著一個花瓶,沒想到裡面湧現七朵蓮花。

善慧至誠,感其蓮花踊出瓶外。善慧遙見,即追呼曰:「大姊!且止!此花賣不?」

善慧仙人看到蓮花非常的歡喜,馬上就問這個宮女:您的花可否賣給我?

青衣聞已,心大驚愕,而自念言:「藏花甚密,此何男子?乃見我花,求索買耶!」顧看其瓶,果見花出,生奇特想。

宮女聽到有人向她買花,嚇了一跳,心想:我已經將花小心翼翼的藏在花瓶內,爲什麼被發現了?低頭看了一眼手中的花瓶,發現蓮花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露出瓶外。

答言:「男子!此青蓮花,當送宮內,欲以上佛,不可得也!」

於是回答:這些青蓮花必須送到皇宮內,它們是要拿來供佛的,我不能賣給你。

善慧又言。請以五百銀錢。雇五莖耳。青衣意疑。復自念言。此花所直不過數錢。而今男子。乃以銀錢五百。求買五莖。

善慧仙人說:我願意以五百銀錢購買五朵花。宮女心想,這些花值不了幾個錢,爲何此人願意付這麼多錢來買花?

即問之言。欲持此花用作何等。善慧答言。今有如來。出興於世。燈照大王。請來入城。故須此花。欲以供養。

便問:你買這些花做什麼用途?善慧仙人回答:聽說今有如來出現於世,燈照王要請佛來應供。

大姊當知。諸佛如來。難可值遇。如優曇鉢花時乃一現。

能夠遇到佛陀,猶如遇到優曇缽花一般難得,所以我想要買花供佛。

青衣又問。供養如來。為求何等。

善慧答曰。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苦眾生故。

宮女問:你買花供佛,想求什麼?善慧仙人毫不遲疑的回答:爲了能夠成就一切種智,廣度無量受苦的衆生。

爾時青衣。得聞此語。心自念言。今此男子。顏容端正。披鹿皮衣。纔蔽形體。乃爾至誠。不惜錢寶。即語之曰。我今當以此花相與。願我生生。常為君妻。

宮女聽到之後感覺很感動,於是就告訴善慧仙人:我可以把花給你,但是我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夠成爲你的妻子。

善慧答言。我修梵行。求無為道。不得相許生死之緣。

善慧仙人回答:我是一個修清淨梵行的人,求的是出世解脫之道,我不能夠答應妳這個要求。

青衣即言。若當不從我此願者。花不可得。善慧又曰。汝若決定不與我花。當從汝願。

宮女非常堅持:若不答應我,你就得不到這個花。善慧仙人只好答應,他說:如果你如此堅持,我只好答應你的條件;

我好布施。不逆人意。若使有來從我乞求頭、目、髓、腦。及與妻子。汝莫生閡壞吾施心。

但是我生生世世發願要行菩薩道,若有人要求我布施頭、目、腦、髓,國城妻子,你絕對不能阻止我布施的心願。

青衣答言。善哉善哉。敬從來命。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於佛。使我生生不失此願。好醜不離。必置心中。令佛知之。

宮女回答:沒有問題,我答應你的要求,請您帶我將這兩支蓮花,一同供養如來,願我生生世世不忘此一誓願,不離不棄。

爾時燈照王。與其諸子。及眾官屬。婆羅門等。持好香花種種供具。而出奉迎普光如來。舉國人民。亦皆隨從。

不久之後,燈照王帶領著王宮內所有的王子、大臣、貴族,捧著種種珍貴的名花與寶物,浩浩蕩蕩的出發,全國百姓也跟隨其後。

于時善慧。與五百弟子。見諸人眾供養畢已。諦觀如來相好之容。又欲濟拔諸苦眾生。亦欲滿足一切種智故。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花臺。

善慧仙人注視著如來莊嚴無比的相貌,在心中默默發願:能夠成就一切種智,以拔濟所有苦難的衆生。

發願之後,便將手上的五支蓮花散於空中,蓮花在空中化成莊嚴的蓮花臺,化成莊嚴的傘蓋。

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爾時國王。及其眷屬。一切臣民。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見此奇特。歎未曾有。

接著善慧仙人,將宮女所供養的兩隻蓮花也散到空中,兩朵花停在空中,佛身的兩側。大衆從未見過此殊勝奇特的景象,非常的歡喜讚歎。

於是普光如來。以無礙智。讚善慧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是行。過無量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如來。

燃燈佛稱讚善慧:「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是行,過無量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如來。」

這一段,就是《金剛經》裡面談到的:燃燈佛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的故事。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得記無住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這一分,佛陀問須菩提:過去在燃燈佛的那個時候,有沒有得到什麼法?

修因無住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須菩提回答:實無有法,如來可得。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我們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這個道理之後,實無有法可得的這個觀念,自然就能夠明白體悟。

所以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果能夠體悟到:實無有法如來可得;同樣的,佛身無所得,莊嚴淨土亦無所得。

嚴土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薩莊嚴佛土不

如來的莊嚴之身,有正報之身,有依報之身。正報法身報身化身,都是無比的莊嚴與圓滿,乃至於清淨的佛土,十方諸佛的國土也是莊嚴無比。因此佛陀繼續問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對於佛土非常的莊嚴,菩薩有認爲,有一個佛土可以莊嚴嗎,有哪一個莊嚴佛土可得呢?

實相無相無不相,了不可得。

須菩提非常了解實相無相的道理,於是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爲什麼?因爲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離相莊嚴

同樣再一次談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當中是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莊嚴佛土,一個是莊嚴,一個是佛土;所謂的莊嚴就是很漂亮,在佛法裡面,我們對於一個美好的境界,用莊嚴兩個字來形容它。

什麼世界是最美好的呢?就是清淨的國土的世界。在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介紹,除了現在我們所住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多美好的世界。

阿彌陀佛所住持的西方極樂世界,在淨土經裡談到極樂世界:黃金爲地,琉璃為池,衆寶莊嚴,而且「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是一個世界上最舒服、最清淨、最莊嚴的世界。

在東方有藥師佛的琉璃世界,這裡面沒有任何的痛苦,所以對於修行人來說,我們希望能夠生在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在哪裡?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還是南方、北方呢?

一切唯心造

讀了金剛經,我們就知道一切萬法不離自心,所謂心淨佛土淨。

世界隨衆生心循業發現

《楞嚴經》上有四句話:「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隨衆生的心所展現出來的景象,而且是循業發現。譬如同樣是水,人看到的就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惡鬼看到則是膿血,魚蝦看到有如空氣一般。到底水是什麼樣子呢?就是隨著衆生的心循業發現

為什麼看世界不清淨

那麼淨土在哪裡?淨土是在東方、在西方,還是南方,或者是北方呢?如果心淨則佛土淨,爲什麼我們的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的不清淨呢?

《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維摩詰經》裡,舍利弗也曾經提出這樣的疑問。舍利弗思維:「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那麼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當菩薩的時候,難道他的意念是不清淨的嗎?爲什麼他的世界是如此的不清淨?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佛陀知道舍利弗的想法,就問舍利弗:你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舍利弗說,我看到這個世界,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到處都是穢惡充滿。

心有高下而不清淨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當時有一位螺髻梵王就告訴舍利弗,他說:那是舍利弗您的心有高下,而不是佛陀的智慧所展現出來的世界。

佛陀的世界是清淨是莊嚴的,但是因爲仁者你的心,透過你的偏見,來看到這一切的世界,所以所展現出來的,就是一個不清淨的狀態。

佛以神通示現清淨世界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 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陀就跟舍利弗講:你要不要看看我眼中的世界?佛陀以足指按地,當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寶藏,呈現出無量的莊嚴,無量的功德。大衆不但看到這個景象,而且也看到自己就坐在寶蓮花上。

一切唯心造

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佛陀就告訴舍利弗:若人心清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金剛經》裡面談到:「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觀念。

發菩提心從心清淨開始

那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究竟是清淨的國土,還是充滿各種苦難?因此佛弟子們當發菩提心,我們一起來改變這個世界,從自己的心清淨開始。

如何展現自性功德

最後佛陀就總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要如何讓自性的功德,能夠完全的展現?

離相方得果

從前面談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陀一一的舉例,不要執著所有的相,包括聲聞四果之相,也包括這一分所談到的,莊嚴清淨的佛身、佛土之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菩薩摩訶薩要明白,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要如何讓清淨心生起呢?「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何生起清淨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看透它的虛妄性,因此你不會著相,可是也不會落入無相的執著。

不執著一切的六塵境界,卻能夠得到心真正的清淨,當我們無所住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生其心。

心性本空

六祖大師在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體悟到無所住,而知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性本空的道理。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到了弘忍大師爲他開示金剛經之後,在〈莊嚴淨土分〉的這一段,徹底的明白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心的體、相、用 – 實相無相無不相

心的體 – 實相無相

心的相 – 本自具足

心的 – 能生萬法

心的本體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心的是本自具足,心的則是能生萬法。到這個地方,就非常圓滿的回答須菩提的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無住生心

當我們用無住生心的清淨心,當我們用不執著的菩提心,來行世間之事,我們的生活,完全就跟過去的煩煩惱惱是截然兩般。

寫經練習不住色生心

我們來寫經,我要練習不住色生心。寫經的時候一筆一劃,專注的照著範本來書寫,放下個人的想法,放下個人的執念,寫得好看,自己心生貪著,沾沾自喜,也是一種住;寫得不好看,也不要懊惱,不要分別,繼續專心的修煉。

借境練心,心不隨境轉

不住,聽到有人稱讚,有人批評,自己的心,都要能夠保持正念;不住香、不住味、不住觸、不住法,面對所有的境界,都能夠了達一切諸法不離自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然而然你就會會越來越自在,我們的心就可以從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四十華嚴》:「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華嚴經》裡面談到,菩薩的心「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就是在講這個道理,也希望大衆一起來發菩提心,寫經造塔,造的是自性金剛佛塔,契悟金剛之心,則在在處處,若有是經,即是諸佛住世。

南朝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禪宗祖師說: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欲知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得果無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在生命當中,以身行經,以身行道,那麼到最後:「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法身無形無相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了解,如須彌山王之大的身,其實是什麼身呢?就是我們的菩提心之身,就是我們的法身。

法身無形無相,所以佛陀說,非身絕對之大身,而不是相對的大身。

接下來我們把自己的心靜下來,好好的在自性淨土當中,莊嚴自心淨土。

今天的開示至此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15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14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寫禪的第15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莊嚴淨土分第十(上)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