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寫禪的第16堂課,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見輝法師開示

金剛經寫禪的第16堂課
目錄

金剛經寫禪的第16堂課

諸位知識,金剛經寫禪的第16堂課這一支香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十一分〈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校量持福

這一分的標題是無為福勝,表示在這一分裡,要比較有為福無為福,哪一種最為殊勝。

梁武帝與達摩祖師校量功德

《景德傳燈錄》卷二

梁武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達摩祖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景德傳燈錄》裡,描述梁武帝和達摩祖師的一段對話。達摩祖師遠從印度來到中國,見到的南北朝時代,最發心的菩薩皇帝。

梁武帝見到打磨祖師,第一句話就問他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住相布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

達摩祖師回答:「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對於皇帝來說,他期待的答案是歌功頌德,沒想到遇到達摩祖師,不但不為他歌功頌德,還將他的發心歸類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然有功德,可是它是人天小果。

住相布施是有為福

《永嘉證道歌》裡談到「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有為福住相布施,住相布施的福報是生天的福報;如果是人天小果,就像朝著虛空射箭一般,當箭的力量耗盡,箭就會墜回地面。

在達摩祖師的開示裡,他就講到人天小果是如影隨形,它是有漏之因。雖然有,但是它並不實有,福報享盡了,依然會墮落,依然會輪迴。

如何是真功德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皇帝不解,因此再進一步問:「那麼如何是真功德呢?」

達摩祖師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淨智妙圓,不以世求。

真實的功德,不是在世間能夠求取得來的,那怎麼樣能夠求取呢?「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靈明妙覺的心,清淨的智慧,圓滿的自性,不假世求。本自具足的這一念心,人人皆有,不知道有這個道理,就會整天東求西找。

世間的種種追求,都是人之常情,一個人渴望成功,可望名、利、富貴,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求得的是人天小果。

如果同樣的修行,同樣的時間,我們能夠求得真實的功德,那麼我們應該要為自己的生命珍惜。

世間的種種追求,名、利、財、色,如果最終招致的結果是不如意,我們應該停下腳步,思考一下。

如實了知真假功德

達摩祖師冒著觸怒梁武帝的危險,依然說出實話。真功德和假功德,如果我們能夠分辨得清楚,才不會浪費我們的生命,因此在這一分當中,佛陀為須菩提分析,如何是真福。

有為福,就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無為福才是真功德。同樣的時間,同樣的付出,既然要修行,我們就要了解,如何才是真實的修行,這樣才不會枉費此生與佛相遇。

極顯恒河沙多無數

佛陀在金剛經裡,為我們開示分析,如何是真實的功德。這一分的一開始,佛陀問須菩提一個數學題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這一段以恒河沙來讓須菩提知道,世界上最多最多的數量,就是無數不可計數。從一十百千,這是可數的;但是到了不可數的時候,要如何來述說,不可數的這個呢?

以恒河沙數譬喻不可數

在佛經裡面,佛陀用恒河沙來比擬、來譬喻。恒河是印度北方的一條河流,世界上有名的一條河,恒河流域孕育了印度文明,對印度人來講,恒河就代表印度。這裡談到恒河中的沙,恒河的沙特別的細緻,恒河沙到底有多少呢?

恒河中的所有沙數,代表的就是無量無數不可數,如恒河中所有沙數的恒河,無量無數條的恒河。

所以這一句講:「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沙,如恒河中的沙數多的恒河,這些恒河中的沙累計起來,意思就是恒河沙數,再乘上恒河沙數。

一條恒河的沙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恒河中的沙,更是無量無邊成乘以無量無邊。

如同《華嚴經》〈阿僧祇品〉的不可說不可說數量

《華嚴經》〈阿僧祇品〉,就談到數量的概念,數量到最後已經沒有辦法計算,叫做不可說不可說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佛陀一開始,舉了恒河沙數多的恒河沙數,問須菩提:如此般的數是多嗎?當然這是非常非常的多。須菩提回答:光是恒河沙數多的恒河,已經是無數了,更何況這無數的恒河中的沙呢?

透過數量的反差校量福德

佛陀講這個數學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佛陀接下來就要來比較,如此這麼多這麼多的沙,這麼多這麼多的數量,如果比上後面,這麼少這麼少的數量,透過反差來了解其中的差異。

金剛經寫禪的第16堂課
金剛經寫禪的第16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見輝法師開示

極顯寶施福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所以接下來,佛陀他就問須菩提:如果一顆沙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拿七寶來布施,以七寶裝滿,剛才所計算出來的,恒河沙數多的三千大千世界裝滿了,拿來布施,得到的福報多不多?

我們想想看,《地藏經》裡說:「捨一得萬報。」現在不只是捨一,還是捨一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滿載的七寶,不只是捨,裝滿三千大千世界,還是裝滿無量無數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樣的布施的福報,實在是無法計數。

當然須菩提說:甚多。這個甚多,是已經沒有辦法計算的多。可是最後佛陀告訴我們,如此多的布施所得的福德,縱使無量無數得多,超乎想像得多,都還比不上最後這一句。

受持四句偈福德,更勝恒河沙數的七寶布施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一句的太重要。比不上:「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金剛經裡,哪怕只是受持四句偈,所得到的福德,勝過剛才所說的無量、無數、無邊的福德。

究竟這一部經,有多麼大的殊勝的力量?聽到這裡,有的人可能難以理解,有這麼誇張嗎?聽經聞法,哪怕只有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得到的福德,竟然超過這些世間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布施。

梁武帝他不能理解的,也是我們很難理解的。梁武帝已經用他的生命造寺度僧,能做的大功德都做了,達摩祖師一句話:「毫無功德。」就把他的努力化為烏有,當然無法理解。

有為福和無為福的差別

金剛經裡這一段,我們已經把滿載的,無數三千大千世界多的七寶,拿來布施,這樣大的福德,這樣大的努力,竟然抵不過在金剛經裡面,受持四句偈所得的福德,究竟這中間的差別在哪裡?

佛陀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點明有為福無為福的差別。

寶塔畢竟化為塵

恒沙七寶塔,就像現在我們談到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造塔有大功德,但是寶塔再怎麼珍貴,仍然會化為微塵。

實相啓發無上智慧

如果我們受持經典,其中乃至一字一句四句偈,讓我們啟發無上的智慧,徹底明白生命的實相。

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一念淨心,只有那麼一念的清淨心,千年暗室一燈即破。這個燈一點亮,我們所有累生累劫的無明,累生累劫的冤枉輪迴,三界當中,無歸無依的茫然,在這一瞬間找到歸宿,回到本然。

一悟永悟

這一剎那的覺悟,一悟永悟,的確是勝過在無量無數劫以來,流浪生死,頭出頭沒的流離失所,茫然無依。

真實的功德是無價的

從這一分的開示裡,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的功德是無價的。開悟這件事情,從古至今,所有的修行人,都為了要明白自心。

佛陀在成道的前夕,魔王現身與佛陀談判,希望佛陀不要修行,他可以拿全世界的珍寶、權勢、美色,所有世間人愛的,魔王可以把整個世界來交換,就求佛陀不要覺悟,佛陀不要成佛。

清淨心是無價的真實功德

佛陀的心很清楚,他告訴魔王:你縱使拿恒河沙般的,三千大千世界多的,所有的寶物來跟我交換,全世界都拿來交換,都比不上我在這菩提樹下一念淨心。

清淨心是多麼的珍貴,是多麼的難得,佛陀在三千年前,夜睹明星,豁然成正等正覺,就這一念心延續到現在。

在那個夜晚,眾生還在茫茫昏睡之時,在那一個星夜,在那一棵樹下,佛陀一人成正等正覺。

清淨心成就千秋萬世的道業

到三千年後的我們,還在受著這一念正覺的滋潤,領受著佛陀慈悲的法乳之恩。究竟是世間的福報、富貴,能夠代代相傳,還是無上的法脈,能夠流傳久遠?

在佛陀剛出生的時候,他的父王就為他請來阿私陀仙人為他相命。相命師告訴淨飯王,這一位太子他不是普通人,如果在世,他是能夠統一天下的轉輪聖王;如果出家,他將成爲普度眾生的法王。

以淨飯王的心思,當然希望他視若珍寶的太子,能夠繼承家業,把天下統一,這是世間最大的功德,最大的福報。

如果佛陀不出家,三千年後的我們,認識的佛陀,就是印度歷史當中的其中一個朝代,沒有千秋萬世的功業,只有千秋萬世的道業。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有為福和無為福的差別,也能夠了解,梁武帝為什麼不能理解達摩祖師,也能夠了解,達摩祖師他在談的,就是這麼一個殊勝的道理。

校量供養福田的殊勝差別

《四十二章經》第九章:「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四十二章經》裡,佛陀曾經說:「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乃至於「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這個供養的意思。讓一百個惡人吃飽,不如供養一善人;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持五戒者;乃至於供養阿羅漢,不如供養一個辟支佛;供養百億辟支佛,不如供養三世諸佛;到最後供養千億的三世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人。

用智慧善分別布施

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到,前面的功德是可較量的。一般人不了解這些道理,以為布施給好人和壞人都是一樣的,修廟、蓋學校、設立孤兒院,也都是一樣,都在做善事。事實上每一件善事,所成就的功德果報的不同,不但不同,而且相去甚遠。

以布施建設道場而言,也要看這個道場的目的和宗旨是什麼,是不是一個正法道場,這其中的差別是很大的。假使不明白布施供養當中的差別,就會誤解。

很多人會認為只要布施、濟貧,就是功德,就是善舉,甚至於受到大眾的肯定。供養出家人,出家人的功能是什麼,建設道場,大家只是得到心靈的安慰,在道場當中得到的,有比濟貧、救災,來得重要來的大嗎?這就是我們要能夠了解。

佛陀為我們分析,如果我們的生命只是吃飽喝足,這是人的基本需求。吃飽喝足之後,你的心裡沒有正確的觀念,你的生命就會拿去做錯誤的事情。

如果你讓一個壞人吃飽,吃飽喝足了,他就有力氣去吃喝嫖賭、綁架勒索、殺盜婬妄;如果你這樣一個好人吃飽有力氣,他就會去做善事,他會去幫助他人。如果你護持的是一個菩薩,菩薩就會去帶動修菩薩行。

所以我們要做善事,要有智慧來善分別。金剛經裡面談到的這一分,佛陀為我們比較,用恒河沙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供養布施,這福德的確是非常的大,但是比不上我們打開金剛經,受持其中一句四句偈的功德。

今天我們來寫經,把自己的生命,拿出一段時間來寫經造塔,就是這麼一個有智慧的選擇。寫經是藉由書寫、受持、讀誦,來修練金剛經裡,佛陀教導我們的般若智慧。

「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心。」

寫經練心,在一字一句的書寫當中,我們就是金剛會上的須菩提,聆聽著佛陀的諄諄教誨。寫經一定要把它寫到心裡,用心來書寫。「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心。」

寫經之前,先把這一段誦念三遍,靜靜的思惟,默默的背誦,把它放在心裡,就是受持。在生活中,時時記得佛陀的諄諄教誨,憶持不忘。

依自性起修

我們的生命和金剛經融為一體,我們的生命,就是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憶持經典,為他人說,功德最大。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今天佛陀告訴我們:「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勝過所有一切的功德。這麼殊勝的事情,我們都領受,這麼殊勝的寫經,我們都已經在做,表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稀有難得的善男子、善女人。

希望大眾珍惜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好好的安住在當下,把心靜下來,一念不生,安住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字一句當中,這一念心是世間最珍貴的寶物,大眾善自護持。

今天的開示支持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今日與各位菩薩分享金剛經寫禪的第16堂課,阿彌陀佛。

(精彩回顧:金剛經寫禪的第15堂課


金剛經塔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金剛經大乘佛教的經書介紹
圓覺文教基金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什麼是《金剛經》?
佛光山資訊中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金剛經之研究
全國宗教資訊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佛教總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金剛經第14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金剛經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金剛經》根機之研究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塔不可思議

金剛經寫禪的第16堂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見輝法師開示

著作權由「金剛經塔-不可思議」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其他人正在看...
最新文章

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寫經,把自己的自性靈山的這一座佛塔建立起來。

啓發自己生命的新境界。